“熊猫村”用上了清洁能源

12.02.2017  02:33

    新华社兰州4月15日电(记者屠国玺)在甘肃省最先迎来春天的陇南市文县深山里,58岁的白马藏族农户曹代林一家,正迎来家庭的“清洁能源”革命。告别随意烧柴的黑旧锅灶,取而代之的液化气灶具和太阳能热水器。而这一切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珍贵的邻居——野生大熊猫。

    曹代林生活的文县铁楼乡,属于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白水江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野生大熊猫保护区,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目前保护区内栖息着110只野生大熊猫。文县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划入了白水江保护区,与野生大熊猫为邻的有3万多人。曹代林所在的草河坝,和其他几个距离大熊猫栖息地很近的村落,被称呼为“熊猫村”。

    和“国宝”相邻而居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惬意。尽管这里重峦叠嶂、林海苍茫、气候温润,风景美如画。但在很长时间里,“熊猫村”农户却生活在贫困当中。烧荒、砍柴、倒卖木料、刀耕火种,进山放牧、采药、砍柴,是这些“邻居”们不得已的现实选择。

    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曹代林说当时出了家门,上了后山砍柴就能看见大熊猫的身影。但后来,由于山林面积逐渐缩小,珍稀动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即使专门研究、保护大熊猫的保护区工作人员也很难看见实体,大多时候只能看到大熊猫的粪便和活动痕迹。

    最近10多年,随着长江上游禁止采伐树木,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的实施,保护区生态明显向好,“熊猫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而变化最大的就是厨房。

    记者十年前曾看过当地一农户的厨房,土灶台上三口锅,最大1米口径的大锅,是逢年过节煮五色粮食酒的,而其他两个“尺八锅”和“一尺锅”是平日烧水和做饭的。因为没有烟筒,灶台底下不断填进去一尺长、四五公分宽的木柴,灶台上的浓烟弥漫到整个房间。这样“黑乎乎”的厨房背后,是大量的木柴消耗。当地政府统计,过去一家人一年至少要从林中砍柴1万多斤。

    而现在,和曹代林家一样,“熊猫村”每家每户的厨房已经非常干净敞亮,前几年政府和保护区帮助大家用上了节能炉,告别了过去做饭时的烟熏火燎,每年的用柴也下降到只有1000斤。这两年,保护区还尝试为村民们提供液化气灶具,进一步减少薪柴利用。曹代林说,虽然到县城“灌气”有点麻烦,但用液化气炉灶炒菜还是“方便许多”。

    在“熊猫村”能源变化的背后,是当地农户对山林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昔日“家家砍柴,人人采药”,变成了现在多样的增收手段。曾经苦守山林的人们,现在外出务工、做生意,或者在家发展绿色经济。特别是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熊猫村”,通过乡村旅游,许多农户收入增加不少。

    保护区里的春天,山花烂漫,前几天野桃花刚开败,这几天梨花和油菜花接连绽放。曹代林说,现在“村村都有护林队”,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就是在保护他们自己的家园。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