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红似火——记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杜春立
记者 刘兴元
一位古稀老人,带领一个自发组成的学雷锋团队,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在奉献中传递着大爱,用真情深深感动和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就是近日被评选为第四届甘肃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金昌市金川区金阳里社区退休职工杜春立。
今年77岁的杜春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和雷锋同一年入伍的兵,参军后进入解放军第一汽车拖拉机修理学校,学习钳工专业,后来转业到金川公司工作。在部队时,雷锋精神深深感染着他、激励着他,他暗下决心,要像雷锋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在此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无论在哪个岗位,杜春立都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矢志不渝地传播和践行着雷锋精神。
25年前,杜春立从金川公司退休后,主动报名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继续发挥余热。当时,不少人劝他,都辛苦了大半辈子了,现在到了这把年纪,应该在家里享享清福了。而杜春立却认为,为人民服务的事没大小,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他人帮帮忙,为社会做点事,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在担任居民楼栋长的日子里,他发动全楼居民义务粉刷楼道、墙壁,清理楼内外垃圾,修理楼道照明,制定“居民文明公约”,设立了政策宣传栏、保健知识栏和报刊阅读栏等。为了防止居民疏忽大意,带来生活上的小麻烦,细心的杜春立还设计了印有“钥匙带了吗?”“液化气关了吗?”“电器开关关了吗?”“水龙头关了吗?”“门窗关好了吗?”“别让陌生人进家门”等内容的温馨提示卡,送到每户居民手中。通过他的积极努力,硬是把原来破旧不堪的楼栋变成了“文明楼”。
金阳里社区的居民们都知道,杜春立不仅娴熟钳工、焊工、电器维修等技术,还是一位热心肠的老人,只要左邻右舍有什么事,他都会主动伸手帮助。他去压面条,赶上压面机故障,他二话不说,回家取来工具便帮忙修理。到复印店复印材料,看到复印机有毛病,次日便带着工具前来修理。他到一名下岗人员开的理发店理发,发现部分理发工具和洗发剂无处摆放,回家就把闲置的柜子改装成货架,送给了店主。社区80多岁的张大爷家里的坐便器坏了,杜春立得知后,当天下午就带着工具去修理,还把老人家中变形的阳台钢窗进行了校正维修,并更换了厨房水池的软管。多年来,杜春立为居民修理焊补的金属盆、锅及生活用具达600多件,电铬铁用坏了好几把,焊锡用掉了好几公斤。
2008年6月,在杜春立72岁时,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感觉自己更年轻、更精神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入党誓言,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些年来,每次给灾区捐助,他都会第一个站出来,并主动承担捐助活动的组织动员、款物登记、集中运送等工作。自2008年汶川地震至今,他已带领居民为灾区捐款捐物价值超过15万元。
杜春立担任金阳里十二区党支部图书室义务管理员后,每天早出晚归,把几千册图书和十几种杂志分门别类,一一整理上架,把各类报刊每天按时装到阅报栏内,方便大家阅读查看。他还把家中的组合音响等搬到了支部活动室,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杜春立有个习惯,只要看到报纸杂志上有对老年朋友健康有益的资料,他都会认真留存,精心剪辑、粘贴,至今已收集中老年养生保健知识、民间验方小偏方、老年人常见病防治等内容的剪报9500多条,共2500多页,并分门别类装订成15册剪报丛书,摆放在图书室里供中老年朋友阅读参考。
杜春立时常在想,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带动更多有特长有爱心的人加入学雷锋服务行列,为居民提供服务。前几年,在社区的支持下,他组建了金昌市第一个“学雷锋为民服务”工作室,后又改建成“学雷锋助老服务小分队”,新吸收医生、钳工、管工等专业技能型志愿者,队员发展到了12人,服务项目增加到6个类别,服务时间也由原来的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调整到现在的每天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他的服务小分队每年服务人数超过千人,为居民修理家电和生活用具210多件,磨刀磨剪150多把,为老年人理发上百人次,为老年病人提供医疗服务100多人次。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如今年近八旬的杜春立仍然壮心不已,满腔热忱地履行着志愿者的义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之手,像晚霞一样散发着灿烂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