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国有林场理顺机制“脱胎换骨”
像往常一样,喝过早茶,渭源县五竹林场场长牛亚伟和大伙儿就开始了一天的“功课”——巡山管护。巡查的内容是看有没有砍伐林木和进山放牧的,有没有火灾等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就地解决。
渭源县有莲峰林场、五竹林场、会川林场三大林场,下设19个护林站,11个基层林业站。牛亚伟和渭源县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样,享受县财政全额拨付工资,每月3000多元。
然而在前些年,承担着保护森林资源、林政督查执法等社会公益责任的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企业管理”,形成了“不事不企、不工不农”的尴尬局面。因许多林场没有收入,无力扩大和保护森林资源,甚至靠砍伐林木维持生计,负债累累。“以前,我的工资很低,爱人在农村,两个孩子还小,日子过得很艰苦。”五竹林场管护员孙爱平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19岁的孙爱平被分配到北寨林业站,30多年来没有离开林业工作。那时,他的工资由财政拨款30%,其余工资由所在林场解决。林场职工依照当时政策砍伐并出售林场林木,只能勉强保住工资。最困难的时候,林场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发不出工资。“工资拿不全,但是管护任务还得完成。我们每天在高山大沟里徒步30公里,一直到深夜才能吃上一顿饭……”孙爱平回忆道。
1998年天保工程开始实施,林业职工“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把工作重心转向森林管护。不再依靠砍伐和出售林木为生,职工工资一下子没有了着落。当年,莲峰林场的一半职工被分流。
政府没有忘记林业职工。50%—70%—100%,连续几年,渭源县提高了林业职工财政拨款份额。2009年以来,该县将国有林场从“事业单元企业打点”转型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留给国有林场的“功课”只需“少砍树、多栽树、栽好树。”同时,理顺了干部职工工资人事制度,先后为职工办了一系列的惠民实事。
“通过林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心里踏实多了!”孙爱平说。渭源县实施总投资1710万元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总规模228户。大部分职工告别了阴暗潮湿的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林场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明显增强了。职工家属武爱萍在政策支持下培育苗木,成为远近有名的育苗能手,从2012年开始,纯收入不低于3万元。武爱萍发展苗木产业,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苗木产业致富增收,让林场职工与山区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