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大于心 收获大于行 【实践归来话成就之三】记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优秀实践团队

07.11.2014  12:49

忙碌是一种幸福,因为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让我们能够理解人生。岁月的诗篇将会写满真诚与难忘,因为每个人都曾在这里奋斗过,努力过,收获过。回忆的泪水布满脸颊,但心灵收获的,却是满满的骄傲。

----题记

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是校团委在学生社团联合会原公益团队“益润陇原”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公益项目资源于2013年新组建的公益创业平台,平台致力于覆盖省内公益项目的策划、推介和实施,打造具有农大特色的公益项目品牌。从创立至今,该项目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英国大使馆文教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专项经费八千余元资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爱心团队”荣誉称号、施永青基金2014年度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十万余元。实践归来,记者分别对“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之下的梦绘工作室赴榆中县中连川撒拉沟村实践团、“同路人——走寻异彩文化”团队赴甘南藏族自治州保护民俗风情主题调研实践团、校学生会赴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科技支农”暑期科普扶贫实践团、“蒲公英——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公益团队赴临夏州广河县闫子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研服务实践团以及“行录者”公益团队赴临夏州广河县暑期义务支教服务实践团进行了采访。

 

梦绘     绘梦

绘梦者”,绘他之梦,绘己之梦。今年夏天,来自我校梦绘工作室的志愿者们,顶着烈日,背着行囊,来到了榆中县中连川撒拉沟村,为当地人的生活带去美丽的色彩。活动策划人孙正伟谈道:“之前我们在进行义卖的过程中,我们便想到要做一项公益活动,而且要体现创意性。因为我是梦绘工作室的成员,便想到了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

孙正伟介绍,由于有了之前许多想法的积淀,于是便有了此次“美丽山村文化墙项目”的诞生。这项活动,以“绘制梦想”为基本理念,围绕“培养健康心理,彩绘美丽文化”而展开,以涂绘乡村墙体的方式,美化村民们的居住环境,逐渐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绘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活动一经诞生,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团队成员携手共进,为着美化山村的美好心愿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撒拉沟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陈旧。女队员住在村委办公室,男队员就住在简陋的教室里。队员杨羽帆告诉记者:“由于教室里已经很久没通风,里面十分潮湿。在晚上,大家大部分时间都在驱赶虫子。”艰苦的条件未能阻挡队员们的行动。他们教当地孩子绘画,唱歌,跳舞,讲普通话,组织绘画大赛……初次当老师的队员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师身上的那份责任感。面对着虚心求教的孩子们,队员们总会把工作热情提升到100%。在空闲时间,队员们进行墙绘。队员杨羽凡向记者透露,他们想通过墙体彩绘,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色彩,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启迪他们的梦想。

 

 

 

在随后的采访过程当中,活动策划人孙正伟指出人口流失严重是该村庄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村庄的小孩只有六七个,青壮年为谋生都去外地打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孩子也被自己的父母带走。长此以往,这个村子就有可能会消失。志愿者为撒拉沟村带去美丽的色彩的同时,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被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队员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队员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全面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追寻异彩文化 畅想藏区未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所拥有的内涵更是令人为之惊叹。为贯彻中国梦之文化梦,也为追寻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同路人——走寻异彩文化”团队赴甘南藏族自治州保护民俗风情主题调研实践团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走寻异彩文化”活动。他们的实践地区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和玛曲县。

采访中团队负责人张九成坦言:“在实践中,我们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更进一步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让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动当中,使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提高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同路人团队的11名成员都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实践过程中,各成员更是发挥所长,积极配合,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围绕宗教信仰开展了“走寻九层佛阁,感受宗教魅力”的活动,切身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神圣魅力以及藏族人民的崇高信仰。有队员告诉记者:“我们有幸进入高原牧区藏民的黑帐篷,品尝了原汁原味的糌粑,亲身体验藏民的居住和饮食。当我们得知为了一顶黑帐篷,剪牛毛、捻线、搓毛条需要亲朋好友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合力完成时,我们深知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工具,更是高原游牧民族文化和智慧的象征之一,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关系提升的关键。

 

 

 

 

经过这10天的实践活动,使每个人都深刻体会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同路人——走寻异彩文化”成功立项,并且获得了甘南州及玛曲县当地人民的认可与赞扬,扩大了学校在当地的影响,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并通过后期的实践成果展示和相关资料吸引了更多社会各界的人在欣赏到甘南藏文化独特魅力的前提下,参与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一次文化的洗礼 一次感怀的青春

走上了公益之路,才能在路上看到坚持的不易与途中的感动”。来自我校学生会一行11人赴武威市天祝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号从学校出发,在天祝县柴达沟镇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团队负责人苏文豪告诉记者,“在到达柴达沟小学后,我们举行了升旗仪式,这也就标志着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正式启动,带领孩子们唱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的支教活动便真正的开始了。由于是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队员们的讲课显得有些约束,小朋友们也有些拘谨,但是经过短暂地调整和相处之后,孩子们都敞开了心扉,队员们的工作也都开展的十分顺利。”据了解,校学生会赴天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达当地第一天下午便对孩子们进行了法律知识、生活自救小常识、电脑使用基本技术、艺术启蒙、礼仪知识等知识与技能的普及。

 

 

 

我们积极地组织小游戏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给这群可爱的小朋友们上美术课时的情景,没有干净的白纸,我们队员的队服便是画纸;没有专业的老师,孩子们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干脆在队服上印上自己的手掌印。每次看到他们画的画,看着我们花花绿绿的队服,便会想到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这真的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当地学校的校长保留了此次活动中的所有照片,打算在孩子们小学毕业时发给他们,这不仅是属于他们的独家记忆,也是我们的美好回忆。”团队负责人苏文豪回忆并感慨道。

 

 

奉献青春”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是指珍惜青春时光,如饥似渴地汲取青春能量,使其至善至美;另一方面则是指要用我们的青春热情去温暖人间,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去营造崭新的世界。也许我校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不能为这些天祝的孩子们营造崭新的世界,但至少,他们的公益行动成为了孩子们回忆起就会在心间涌动的暖流。

 

关爱留守儿童 让爱与美同行

一抹淡淡的色彩,遮不住浓浓执着的情怀。缓缓飘飞的羽屑,阻不了切切传达的怜爱。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天下的孩子,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陪伴两侧,高兴的上完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或许在大家的眼中,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但在这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小孩们看来却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为了爱心,我们风雨无阻,为了爱心,我们无所畏惧。但只怕,我们的所做所为对他们的帮助微乎其微。”蒲公英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团队的成员李楠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动情地说道。

 

 

 

蒲公英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团队下乡目的地是位于临夏州的广河县城,辗转多个小时,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开始了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在此期间他们走访调查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的落实状况。为这里的小孩们举办了趣味运动会,让他们在运动中寻找快乐。组建了留守儿童合唱班,让他们的课余生活不再单调。开展了“蒲公英”课堂,给孩子们讲人畜共患病的危害,让他们在以后生活中多注意一些,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教他们写“爱心家书”,给孩子们送去一份心灵的关怀,帮助他们与父母多进行沟通,增加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团队成员李楠告诉记者:“当问道孩子们的理想时,他们的回答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有科学家、医生、老师、宇航员,可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意思,在他们小小心灵里已经被老师的思想所禁锢,只看到了课本上那些人的那些梦想,就拿来给自己用。这让我们无不痛心地想到了教师的责任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梦想仍旧处于无知的状态?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只能在那个小小的村子苦苦挣扎,却难以逃脱命运的枷锁。

十天实践活动匆匆结束了,对于队员们的即将离开,孩子们的不舍让他们心理充满了心酸,但更多的却是无奈。短短的十天,让他们收获了感动、友谊,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终身难忘,时刻受益。团队成员马盼盼说道:“希望所有的留守儿童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明天。

 

双脚丈量路途遥远 爱心记录人间温暖

没有什么事是生来就有的,你所拥有的只是一颗属于你自己的心,无论怎样都不能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不管生活给你的是什么出场顺序,你能做的就是把握每一分钟,尽情的舒展你的每一分钟”。行录者公益团队负责人东晓蓉同学如是说。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行录者”一行13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践行了“留住感动,记录温暖”这一团队箴言。在这条路上,他们坚持用自己双脚丈量的足迹。炎炎夏日,没有舒适的代步工具,志愿者们举着校旗,形成一列纵队,行走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或许嗓子干得冒烟,双腿痛乏无力。但是,为了唤醒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他们一直行走在路上,他们在行动。

 

 

2014年暑期,“行录者”团队来到了甘肃省临夏市广河县,开展了为期12天的实践活动。他们双脚的足迹踏遍了新庄小学、周家山小学和闫子小学三个站点。每一站,他们都是通过徒步的方式来到孩子们的身边,并发挥自己所长去帮助孩子们。唱歌,民舞,街舞,绘画,书法,武术,现代舞,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展示着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收获了无尽快乐与感动。

 

 

 

在广河县,人们生活贫困,家里孩子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留守儿童,很多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极有天赋,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天赋难以被发现。”东晓蓉惋惜地说道。

 

 

 

下乡归来,“行路者”团队的成员们都表示收获颇丰,“累,这是实话。徒步行走那么远的距离,有一种长征回来的感受,但是,我们的心里都甜滋滋的。”团队成员之一张鹏祥说道。

在谈及为什么会想到用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完成这次实践之旅时,东晓蓉告诉记者:“艺术教育对留守儿童普遍的自卑心理有正确积极的疏导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能够给孩子们一些温暖。”支教的生活眨眼间流逝,但是带给所有队员的,却是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

 

后记:

短暂的下乡活动结束了,但是留给同学们的是关于生活、生命的无尽思考。社会实践是一个“练心”的过程,课本上的知识带在身边即可,一个人的成长却要经历风雨。公益这条道路,我们走得很艰辛,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能在路上看到坚持的不易与途中的感动。所有的磨砺都将成为珍贵的典藏,所有的汗水都将凝聚成晶莹的珍珠。我们在路上,而路,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