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在一砖一瓦中保存战争记忆
波兰地标建筑“歪房子”
波兰北部城市格但斯克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在该市的韦斯特普拉特半岛上,竖立着一块二战纪念碑,旁边的一幅大标语十分醒目:“永远不要战争”。二战废墟上重建的古城
波兰是二战期间的重要战场,华沙又是波兰战场中爆发战斗最多、最密集、最集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结束后,华沙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有超过85%的建筑物被毁,华沙古城更是荡然无存。
二战后西方人曾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在100年以内不会”。然而,勇敢不屈的波兰人民凭借着智慧和才能,按照战前测绘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图纸,仅仅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重建了一座与战前一模一样的华沙城,建设速度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被赞誉为“华沙速度”。
华沙在建设过程中完美地处理了重建和保护两大任务,既要在废墟上重建,恢复原貌,重现历史。同时,为了让后代记住这段历史,还需要将战争遗址保护下来,以警示后人。华沙的重建工程实现了在建与保护的完美结合。因此,1980年修复如旧的华沙古城被纳入到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也成为《名录》中唯一的完全重建案例,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如何创造保护奇迹
来看看波兰人民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吧。
首先,全面参与,全城动员。当华沙市民决心以修旧如旧的方式重建家园的消息传出后,几十万波兰人甚至包括已经侨居海外的波兰侨民闻讯前往华沙,自愿参与华沙重建工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民参与,全城总动员,各尽所能,不计报酬从事义务劳动。
其次,有分工、有管理、有法律保证。为了保护文物及历史建筑,政府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对作为文物的战争遗址的保护方式、资金来源、责任、权利以及具体措施等都有明确界定和规定。所有的保护措施、方式,在国家、省以及地方法案中均做出具体规定。
其三,尊重历史,摸清家底,制定保护规划。战后,根据历史记录,先对华沙城内曾经发生过的战斗场所进行了逐一登记,将每一次战斗,每一处战斗地点所发生的斗争规模、伤亡人数等情况进行记录,摸清情况,实施整体规划,分类保护,在这些遗址的显著位置做出标识,或者是依据周围环境悬挂纪念牌或者竖立纪念碑。
波兰在剧变后,许多遗址的产权归属关系发生了变化,对于属于企业团体或者个人产权的遗址,一旦依据法律界定为遗址后,产权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施保护。如果产权人无力或者不愿进行投资保护,将有可能被起诉,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保护遗址的目的,也有可能依据保护法进行拍卖,对遗址实行易主保护。
在古城的保护中,民间机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波兰国家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以及个人财富的持续增加,遗址保护的资金来源也日益多元和丰富。
据《国际先驱导报》/韩梅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