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沿线学校倡以"文化为媒"助推青年人多领域交流

12.04.2018  00:33

    4月9日,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2018年“一带一路”青年成长与发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兰州大学举行。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4月11日电 (丁思 闫姣)青年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谈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交流,新加坡辅仁国际学校校长李世清在兰州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称,中国文化丰富多彩,近年逐渐被海外民众接纳和喜爱,文化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媒介,以此为媒介,可以助推各国青年在教育、医疗、科技等多领域深层次交流。

  9日至11日,2018年“一带一路”青年成长与发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2018年“一带一路”学生流动与教育发展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促进青年人交流与合作,探讨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本届研讨会关注的焦点。

  此次活动旨在吸引中外青年通过凝聚共识,彰显青年智慧,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青年方案”。

  “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西北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诸如甘肃丝路文化、敦煌飞天艺术、黄河文化等,但是缺少推荐和走出去,以至于外界对于甘肃的了解有所欠缺。”李世清建议,丝路沿线各国应当立足当地地域特色和文化,采取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结合的方式,通过文化的途径让各国青年彼此了解,加强交流合作。

  埃及本哈大学哲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麦德介绍,中埃关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两国都具有超过5000年的文明历史,自古以来这两种文明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2000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两国之间开始建立联系。

  “如今,两国青年在交流交往中面临诸多困境。”萨维·萨维·艾哈麦德说,首先,双方语言水平较为薄弱,阿拉伯学者的汉语,或者中国学者的阿拉伯语水平都很弱,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为不懂对方语言,导致很多阿拉伯学者和中国学者,拒绝接受对方奖学金来完成他们的高等教育。这也成为两国在科研领域合作的最大障碍。同样,因为语言障碍,双方的研究成果不能在两国民众和学者之间相互分享。

  萨维·萨维·艾哈麦德还说,双方对彼此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够了解,对两国特别是两国学者之间的积极合作造成了消极影响。因为两国之间没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媒介,导致一些科研领域急需合作完成的项目没能达成,或者终止、或者延期。

  萨维·萨维·艾哈麦德建议,双方国家在大学期间教授对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文明、法律、政治、经济等,以期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对未来的看法,从而学会如何去沟通和交往,推动彼此交流。

  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创办人拿督·黄传发称,鉴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该校还设立了专门针对东南亚青年所需的专业化培训基地,该项目将会吸引更多中国学生“走出去”,促进彼此交流。

  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副主任朱继君说,通过广大青年的多元参与,使青年一代对“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精神等达成广泛共识,从而行动起来,共谋发展。希望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大专院校以及学生团体,都能够抓住机遇,加强与“一代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发挥责任担当精神,将智慧、力量和青年方案融入到“一代一路”建设,建言献策、资源共享,共促发展。

  据悉,该活动正式启动后,将在为期5个月的时间里,邀请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优秀青年代表,围绕教育、科技、文化、健康、医疗卫生和体育,分别举办18个分项主题活动。

  在如上五个领域的青年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创新成果、典型事迹、优秀代表和先进集体,将申请参加于9月20至21日在甘肃敦煌举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分论坛——2018年“一带一路”青年成长与发展论坛。

  届时,他们将和来自国内外关心青年成长的国际组织代表、国家政要一起,共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青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出谋划策,提供参考意见。(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