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 我们有进步(数字解读2016·依法治国)

26.12.2016  23:06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0+25

  35部法律,回应时代命题

  本报记者 魏哲哲

  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慈善法。这是一次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具体实践。在审议慈善法的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共有1231人次发言,提出近4000条修改建议。最终,对草案作了110处修改。

  2016年,一共有35部法律获得通过,其中修改25部,新制定10部。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哪里,立法修法的关注点就在哪里。立法机关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能成为一道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要力量。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放生做了明确规定;网络安全法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以法律保障和促进国产电影的发展,回应电影行业的呼声。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普遍增强;另一方面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法律制度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法律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仍是立法机关需要回应好的时代命题。

  58万

  让“老赖”无处可躲

  本报记者 徐 隽

  “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作的报告向执行难全面宣战。近一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雷霆出击,精准打击“老赖”,敦促58万余名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截至目前,全国各级法院共限制730多万人次购买机票、190多万人次购买火车票,限制6.7万失信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就拒绝失信人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55万余笔,涉及资金65亿余元。据不完全统计,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504人、基层人大代表1310人、政协委员513人、党代表187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其中,因失信而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人、撤职的25人、降级的23人、有关资格受到影响的383人,被罢免的代表、委员100人。对这些特殊主体的失信惩戒,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了政府诚信。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随着人民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信用惩戒取得实效,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诚信正在内化为公众的道德素养,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模式。

  208万

  规范执法更权威

  本报记者 张 洋

  近年来,公安执法备受社会关注,一个微小的执法细节很可能就演变成一个热门的舆论话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公安机关坚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

  一边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不能不作为;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镜头,担心不当作为,民警常常陷入“执法困境”。今年7月26日,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这次培训会研究的都是来自一线执法的突出问题,提出的都是详尽具体的解决方案。今年8月9日起,多地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官方微博等渠道开展执法直播活动,主动吸引网民“围观”,促进交警规范执法。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08万公安民警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其中111万余人取得中级执法资格,4万余人取得高级执法资格。

  为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全国公安机关还普遍建立了对受立案工作的监督管理,普遍实行了公安法制部门对刑事案件的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工作机制,全面完成了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的规范化改造,建立了3500多个办案中心。今年11月底,国办专门印发意见规范辅警管理,从管理体制、岗位职责、职业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

  29/31

  权力清单打造制度笼子

  本报记者 张 洋

  2016年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实施元年,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换挡提速年:各省份均出台了落实《纲要》的文件,并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着力实现权力“瘦身”、职能“健身”。同时,规范性文件的清理逐渐形成长效机制,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积极探索,行政复议制度改革获得成效,政府公信力明显提高。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制定权责清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头戏。2016年初,国务院确定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司法部、文化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证监会等7部委开展试点,并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适时建立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记者从中国政府网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已全部公布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其中29个省份公布了责任清单。

  过去一年,行政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也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有多地和多个部委专门针对重大决策出台规范性文件。专家表示,这抓住了法治政府的要害,是对“依法治国要抓住‘关键少数’”的生动体现。

  42/2982

  以公益诉讼促依法行政

  本报记者 彭 波

  12月9日,贵州省榕江县检察院对榕江县林业局怠于履职行为,依法向贵州省福泉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从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检在北京等13个省、区、市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以来,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牢牢抓住公益这个核心,严格把握试点案件范围,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今年9月,各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共在履行职责中发现公益案件线索2982件,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710件,其中提起诉讼案件42件。

  为何发现线索多,而提起诉讼少?原因就在于检察机关严格落实诉前程序,积极促进行政机关等主动履行职责。某县10多家石棉矿企业开采60余年始终未依法办理环评手续,县环保局也一直未采取措施。直到检察机关介入,决定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后,县政府才对这些企业依法予以关停。

  检察机关以刚性的法律监督,有效改善了以往因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的情形,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97.1万

  网络成信访主渠道

  本报记者 张 璁

  2015年1月1日,国家信访局建成运行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了纵向联通至乡镇、街道,横向覆盖相关责任部门的全国“一网通”。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1日和9月1日,国家信访局又相继开通了手机信访平台和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拓宽了群众投诉渠道,截至11月底,通过国家信访局手机信访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注册用户已超过6万人,信访量达8万件次。今年1至11月,全国网上信访97.1万件次,同比上升102%,网上信访逐渐成为群众信访的主渠道。

  与传统信访形式不同,网上信访不受时间、空间、人数限制,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随时随地提交诉求。依托互联网搭建起集投诉、办理、查询、跟踪、监督、评价等于一体的全国网上信访平台,实现了信访事项办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利于拓宽信访渠道,降低信访成本,最大限度地方便信访群众。

  目前,国家信访局已实现了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市、县三级信访工作机构、8万多个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33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的互联互通。安徽、湖南、新疆等14个省份设立了手机信访,河北、内蒙古、贵州、甘肃等21个省份开通了微信信访,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