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的金城让30家媒体惊叹“没想到!”
非遗馆特色文化产品让媒体同行赞叹 记者甘霖摄
采访团参观省博 首席记者马军摄
没想到甘肃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没想到兰州的非遗资源这么丰富!没想到南北两山也能绿树成荫!没想到兰州的城市管理如此细致!20日,“‘一带一路’沿线晚报总编看兰州”暨“重走丝路直播兰州”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继续在兰州进行,采访团成员先后到甘肃省博物馆、兰州非遗馆参观考察,并采访了两山绿化、兰海商贸城供热站煤改气及余热综合利用情况和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兰州的历史文化、城市管理、铁腕治污都给采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到一处,采访团成员都会惊叹“没想到”!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黄河之都似江南兰州蓝印象深刻
“甘肃是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早期青铜文化和马的驯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在与周边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使甘肃成了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阵地。”在甘肃省博物馆内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览区,讲解员的这番话让采访团成员对甘肃有了新的认识。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共计3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组),东汉铜奔马、魏晋墓“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标志和邮电事业的标志。馆内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更是汇集了甘肃省博物馆及全省28个地县博物馆近50年来考古发现的顶级珍藏,并以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为脉络,展示自青铜时代起至宋元时期甘肃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文明的演变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讲解员的精彩讲述中,一件件“国宝”带着采访团成员开启一段神奇的探秘之旅。太原晚报总编辑王福庆感叹道:“原来只知丝绸之路三千里,来到甘肃省博物馆,才体会到华夏文明八千年。”
兰州非遗馆是集展示、展演、传承保护、研究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采用微缩景观模型、实物展示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兰州极具代表性的一批非遗项目。三楼的兰州老街则真实再现了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互市兴盛一时的商业景象,街头摊贩、民间工匠、茶楼酒肆、皮货杂铺、牛肉面都包容其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宣传非遗项目,非遗陈列馆中还落户有“兰州刻葫芦传习所”、“兰州剪纸传习所”、“兰州泥塑传习所”。他们以非遗工艺品现场制作、展示销售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出自“非遗绝活”的众多特色文化产品通过非遗复活,让媒体同行爱不释手。泉州晚报副总编邱志坚就买了一幅生肖兔的兰州剪纸。他说:“没想到兰州的非遗资源这么丰富而各具特色,我属兔,在兰州买个大红的生肖剪纸,最有纪念意义。”
昨天的兰州晴空万里,当阳光初现,风卷云舒,采访团来到北山九州台考察兰州绿化。半个世纪以来,南北两山从没有一亩林地发展到现在的58万亩绿化面积,从当初“皋兰山上一棵树”发展到现在的1.5亿株,曾经光秃秃的两山已成为兰州的绿色屏障,引得苍梧晚报副总编王川感叹道:“没想到南北两山也能绿树成荫!”王川毕业于兰州大学,对兰州当时的生态环境非常了解。他说,在兰州大学上了四年学,每个学期都要去兰山植树,甚至毕业时,没有完成植树任务的同学都要补上这一课,再由林业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盖上红章,才能拿毕业证书。“大学期间,年年种树,但因为干旱,成活率并不高,所以经常在一个地方不断地种。没想到现在南北两山竟然绿树成荫。”
在兰海商贸城供热站采访煤改气及余热综合利用的情况时,采访团成员对兰州的治污工作赞誉有加。郑州晚报财经部主任徐刚领说,大气污染曾是兰州久治不愈的顽疾,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兰州已稳定退出全国重点污染城市名单,并且成为全国重点监测城市中综合污染指数下降最快的城市,确实体现了政府“铁腕治污”的决心和效果。
厦门晚报副总编吴慧泉是第一次来兰州,在紧张的采访之余,他还抽空去了百里黄河风情线,从中山桥步行到黄河母亲雕塑,实地感受了下“昼如美国曼哈顿,夜如香港维多利亚湾”的兰州美景。
当天,采访团在兰州的采访顺利结束,各媒体在发挥各自优势直播兰州的同时,也将陆续在各地报纸上宣传兰州优势,报道兰州经验。首席记者刘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