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沙漠有处"绿色景区" 致富返乡者植绿盼"沧海桑田"
中新网兰州8月15日电 (记者 侯志雄 李亚龙)“刚才这场雨很罕见,每年多下几场这样的雨就好了。”一场透雨过后,甘肃古浪县西靖镇沙漠中成片绿植“绿意盎然”。54岁的当地人米金龙对这场不期而至的雨水显得很兴奋。
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色景区中有超过150万株松树、国槐成活,成为沙漠中植树的一道风景。 侯志雄 摄这一片名为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色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腹地。2014年起,米金龙将多年在外创业积累的上亿元资金投进这片“不毛之地”,让1856亩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
“身材消瘦、黑红脸庞”,穿着如当地农民的米金龙告诉中新网记者:“这里有两个风口,一刮起风就是黄沙弥漫。”在他童年记忆中,这一带还能种植一些旱地农作物,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气候恶化、人为影响等原因,使这里逐渐成为荒漠。
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色景区的景观水系,如同城市中的公园。 侯志雄 摄“在外地这些年,每当有人谈起自己家乡的黄沙漫天,心里总不是滋味,总想为家乡做点事。”谈起治沙植绿的初衷,米金龙说,在内蒙古办企业时,他参与了当地治理沙漠植绿的公益活动,“始终是牵挂着家乡的沙漠治理”。得知古浪县马路滩林场和八步沙“六个老汉”治沙的故事,让他下决心在家乡治沙植绿。
2012年起,古浪县陆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世代生活在干旱少雨的山区民众搬迁到了移民新村。在移民点的交替地带,有一片沙化严重的荒漠无人问津,这成为米金龙植绿治沙的“试验场”: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化景区。
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色景区成为当地多个乡镇中最有特色绿色景区,吸引着周边民众前来观赏游玩。 侯志雄 摄在沙漠中,栽种的沙生植物能成活就是成功,而在沙漠里种植风景树即“异想天开”。米金龙坦言,“经历过失败,交过学费,沙漠中每个区域沙地性质都不一样,最初考虑困难没有这么大。”经过反复尝试,他们摸索出沙地选择适宜树种的经验,“北面以沙生植物为主,南面通过清沙换土可以种植景观树木,还要注意盐碱性、漏沙现象。”
这5年间,白天在黄沙中穿梭,夜晚在沙地帐篷中休息。米金龙笑称,“来的时候是‘小伙子’,几年下来变成‘爷’了。”每年开春时,100多名当地的移民成为植绿“主力军”,常年管护人员有20多人。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化景区为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村每年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使这部分移民“搬下来、有收入、能脱贫。”
“在这里打工比原来在山上好,山上除了种地再没有干的。”从“山大沟深”的老家移民过来的石玉秀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来到这里从事浇水、剪枝、除草、施肥等苗林管护工作,每月2400元工资让她很知足。3年前,同样从山区搬迁来的吴子慧说,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滩,如今在绿树成荫的环境里打工“感觉挺好”。
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色景区在这片黄沙滩中形成了“有沙、有树、有草、有湖”的绿色景观。 侯志雄 摄5年时间,米金龙带着团队以高于通常治沙造林成本数倍的代价栽植了220万株松树、国槐等树苗,超过150万株树成活,还有数百亩沙生植物绿地和人工湖等。在这片黄沙滩中形成了“有沙、有树、有草、有湖”的绿色景观。
米金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第一年的树苗就投入1000多万元,除种植树木外,还有施肥、除草、浇水持续管护以及人工湖的景观设施共约投入1.2亿元。他说,截至目前没有经济回报,但是能让这片沙漠变成绿洲,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金水源“丝路驿站”成为周围多个乡镇中最有特色绿色景区,吸引着周边民众前来观赏游玩。来自古浪县大靖镇的胡婷婷说,景区的花好看、树旺盛,沙漠中的绿色“看了很舒服”。
“原来只是想做公益治沙,经济效益在这5年当中是‘负数’,我还是要坚持做下去。”米金龙说,从南方看到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他对治沙植绿有了新的想法,依托这片绿色向乡村旅游转型。
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色景区中柳树成行。 侯志雄 摄米金龙说,目前,甘肃出台了政策对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很大,从沙漠治理转型乡村旅游,为今后长久治沙植绿提供了物质保障。金水源“丝路驿站”沙漠绿化景区将依托沙漠绿洲、雪山草地景观,集采摘、观光农业,九曲文化灯阵、沙漠游乐为一体,吸引游客参与进来,达到以乡村旅游收入反哺治沙植绿的作用。(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