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每一个上过学的中国人,都会知道这首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是艰辛的,收获离不开汗水。在那个大干快上的年月里,汗水是极其丰富的,经常可以见到汗流满面的动人场景,经常可以看到挥汗如雨的壮观场面;经常可以体会汗流浃背的火热与激情,经常可以感受大汗淋漓的畅快与惬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体力劳动的强度有了大幅度的降低,现在很难再见到当年汗流如注的情景了。不过,“一份汗水,一分收获”“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等俗语一直流传下来。成功意味着流汗流血付出,成为人们心中坚守的信念。
汗是人或其它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出汗是生活上的一种适应现象,它不仅能够调节体温,而且还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自然出汗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有汗憋着不出,时间长了,皮肤失去呼吸功能,最后就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人有时有了病吃点药发点汗就好了,有时在空调下长时间工作休息,没有自然出汗的机会,或者出了汗立即走进空调间或进行冷水浴容易得病,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自汗盗汗头汗偏汗冷汗乃至绝汗都是病理现象,需要找医生抓紧治疗,切勿粗心大意。
早年读《三国演义》,有段故事至今觉得挺有意思。话说大书法家钟繇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钟毓,一个叫钟会,少时都有美名。十三岁那年,魏文帝曹丕听说俩孩子聪慧的名声,要钟繇让俩孩子来见。于是兄弟俩拜见,哥哥钟毓脸上流汗,文帝问“你为什么流汗?”,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转身,见钟会脸上无汗,猛地问道“你为什么不出汗?”,弟弟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同样面对皇帝,兄弟表现各异,可见其性格心胸风度之差距;更令人称道的是,面对不同的问题,回答竟是那样的得体,出汗不出汗都表现了内心的畏惧。出人意料,让人惊奇。
说起出汗,我又想起了中学时代,课文中有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学与出汗》。文章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大致是说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批判梁实秋所谓的“文学应当描写永久的人性”的。我记得文中有这样的话,“譬如出汗吧,我想古已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当时觉得他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现在想来,文人还真是有趣,不过鲁先生的判断也确乎有了不小的变化,且不说有人出不出汗,就是小姐工人的身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更不要说谁的汗香谁的汗臭了。
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记录文化的汉字,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刻在叫做“汗青”的竹简上。古人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蛀,先用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后来“汗青”就成了史册的代名词。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就是这个意思。古人在战场上立功,离不开马。马驰五关,马革裹尸,马首是瞻,马到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汗马”就是使马出汗。可以想象,马都出汗了,何况人呢?因此常用来比喻战功卓着,劳苦功高。还有一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书籍很多的。用牛车拉运,牛会累得出汗;堆在屋子里,会顶到栋梁。这个词语叫汗牛充栋。
“汗”这个字,本身很有意思,一边是水,一边却是干。水表示意义,干表示声音,应该是一个形声字。可仔细想想,对于人来说,永远不能缺了水,离开了水,人不就成了干尸木乃伊了吗?由此看来,人还是流点汗好,不仅有利于您的健康,说不定一不小心还能做出点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