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雄关 ——嘉峪关营造天蓝水秀城绿良好发展环境
嘉峪关属于戈壁荒漠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然条件非常严酷。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是嘉峪关开发建设初期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但嘉峪关人从来没有放弃对水的追求、对绿的渴望。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绿为基、以水为脉、以文为魂”的理念,持之以恒地做好“水”和“绿”两篇文章,兴建水库、引水入城,营造了天蓝、水秀、城绿、人和的良好环境,赢得了“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美誉。
大项目造就大水利
嘉峪关市委书记柳鹏说,水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动摇,不断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能力。为此,嘉峪关市下大功夫、花大投入,把水利发展改革和水利项目建设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抓紧抓实,举全市之力,加大水文化项目投资开发规模,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嘉峪关水利建设紧密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的战略部署和发展需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6.4亿元,集中力量干成一批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先后实施了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讨赖河岸线景观、龙王滩遗址湿地保护工程、双泉水库、南市区“两湖一河”供水工程等多项重点水利项目,进一步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保障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实现了水利建设由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的突破性转变,实现了项目功能单一向水工程、水科技、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并重的现代水利转变。
嘉峪关耕地面积少,农业体量小,必须走高效精品农业的发展路子,构建标准化、精细化的水利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年,嘉峪关实施了最大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发展高效节水面积9.04万亩,每年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年增加作物800万公斤,年增加经济效益2300万元,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农业节水工程,还打通了城乡水系,将农业节约的水资源调配到工业领域,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矛盾。
安全是水利必须遵循的底线。西气(油)东输(送)管廊带由西向东,依次穿越嘉峪关黑山湖、北大河、双泉等多个水源地,一旦发生油气泄漏事故,将严重威胁城市用水安全。从2013年开始,嘉峪关克服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门类多等因素,投资4.3亿元,实施了西气东输二线嘉峪关市饮用水供水水源地迁建工程,将油气管廊带内及管廊带下游区域的47眼水源井,同水量置换,异地新打61眼水源井,供水规模9026万立方米/年,保障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此外,还连续实施了断山口河治理、高铁南站崔家洪道封堵导流、东兴铝业防洪工程、文殊沙河治理工程等多项水利工程,彻底解决了沿河两岸防洪安全问题,真正实现了水利利民。
大手笔建设大生态
近年来,嘉峪关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既凝结着30万雄关儿女的心血和汗水,更离不开水的滋养。
嘉峪关巧用水资源,做活水文章,坚持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营造和谐家园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城市建设到哪里,就把水引到哪里,就近建水利、造湖泊,就近搞绿化、建公园,让活水清绿走进街道、走进庭院,先后建成了迎宾湖、东湖、讨赖河生态园、明珠文化生态园等15座大型水利生态公园,110多处公共绿地,人均公园面积和水域面积达到39平方米和23平方米,城市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就可以临水赏绿,凸显了“水在城中、城在水边”“隔窗能观景、出门便游园”的城市特色。闲暇之余,群众纷纷到公园和绿地观景休闲、锻炼身体,徜徉在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尽情享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惬意生活。
嘉峪关还把流域治理作为涵养生态之要,按照建设“水清、岸绿、景美”自然景观的思路,将水利建设工程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过去单一修建防洪工程来用以防灾减灾的模式,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突出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谐的多目标的生态水利综合治理,实施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讨赖河流域治理工程,清洪分治、蓄水造景,新建橡胶坝10座,跌水23座,营造了连续11公里的观赏水面,促进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融合发展,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城市增值。在祁连雪山的映衬下,嘉峪关南市区观景楼阁、音乐喷泉、文化古街壮丽铺排,重现了明清时“杨柳滩头渔下钩,芙蓉花外客登楼”的盛景。独特的水利风景区,使南市区成为了嘉峪关最有活力、最具魅力的生态观光胜地。
嘉峪关属严重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嘉峪关在水利建设上,既注重水资源开发,更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实现了用水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市里通过蓄水、引水、中水利用、防渗等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通过修建人工湖,将自流的地表水汇集起来,形成了1388.3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淡季蓄水、旺季用水。此外,城市公园绿地采用滴灌、微喷、中喷等节水方式,大力推广保水防渗技术,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节水率达到50%以上。作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点,嘉峪关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水源涵养,通过实施风沙治理、退牧还湖等措施,新城草湖水面不断扩大,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成功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
大改革服务大转型
水利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正如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砚所说,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
近年来,嘉峪关与时俱进,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水利改革攻坚力度,长期制约水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步破解,水利发展的生机不断迸发、活力不断增强,较好地服务了全市转型升级发展大局。
水利改革的核心是水资源管理。嘉峪关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注重规划引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考核责任,建立起了内容全面、措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在水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嘉峪关注重抓日常、抓细节、抓落实,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了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利改革的关键是机构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从水利事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机构改革破题,推开了一系列务实高效、富有创新的改革措施。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全面建立“政府+企业”模式,通过整合、盘活水利国有资产,搭建市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确保了每项水利工程都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水价改革上,出台了城市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农业综合水价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水权交易制度,将农业灌溉富余水量转让所属大中型企业使用,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水,已成为嘉峪关明亮的眼睛、城市的灵魂,也是水,让这个戈壁钢城灵动幻化、神采飞扬。未来,嘉峪关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事业发展新部署新要求,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务实高效的作风,推动水利事业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记者曹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