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警现代化助力陇原“三农”发展

15.10.2015  17:11

  原标题:气象预警现代化助力陇原“三农”发展

  甘肃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省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气象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气象“三农”服务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互联网+气象”预报天气更精准

  9月份,正值瓜果飘香、秋高气爽的季节。记者来到西甜瓜之乡皋兰县,在距离县城6公里的瓜棚里,种植户们正在给新一茬西甜瓜搭架。

  杨道熊是皋兰县西甜瓜种植大户,他说:“西甜瓜一年两茬,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近年来皋兰县气象局提供针对西甜瓜的特色气象服务,帮瓜农挽回了不少经济损失。”

  “西甜瓜种植最害怕低温霜冻寒潮灾害天气,一遇到灾害性天气,就会绝收。”2008年的一场霜冻天气令杨道熊至今记忆犹新,“那年阴雨霜冻天气有20来天,瓜苗都给冻死了,两个大棚全绝收了,一斤瓜按10元算,两座大棚损失将近6万块。”

  “今年9月30日的冷空气使皋兰气温下降至零下4度,幸好前一天收到了气象局发布的寒潮预警短信,让我们的西甜瓜躲过了这场‘劫难’。”杨道熊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中的“法宝”——手机里面接收的西甜瓜气象短信。

  据皋兰县气象局副局长王亚军介绍:“皋兰县气象局研发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其中包含针对西甜瓜服务的天气预警平台,该平台主要根据西甜瓜不同发育期所需积温结合七天精细化天气预报综合分析,预报进入下一发育期的时间,并生成产品,种植户人手一部电话,每天不间断,足不出户便可收到西甜瓜不同生长期所需的气候条件。”

  气象精准服务模式绝非这一例,随着温室大棚蔬菜、花卉、反季节瓜果生产的日益发展,皋兰县利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引进不同类型设施农业气象信息智能化服务系统,实现环境气象条件对设施农业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危害等级预报,系统自动提供相应预防减灾措施,并生成短信发往各种植户。

  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该县21个站点投入运行,覆盖了所有的设施农业种植大户。

  人工增雨除雹守护一方农业

  在定西市临洮县中铺镇气象服务站门口的一门高炮前,几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正在进行演练,当有利条件来临时,他们将及时开展增雨除雹作业。

  “我们这里的花卉和蔬菜最害怕下雹子。”说起冰雹的厉害,村民张永和心痛不已,“自从建了这个点,气象局一有通知,咱们的火箭弹瞅准时机就上了天,冰雹真的能变成及时雨,气象部门对咱农民好,这回体会的真切得很。”

  此外,人工增雨也是定西市气象部门的重头戏。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刘鹏说,定西十年九旱,尤其是今年持续干旱导致降水严重不足, 7月下旬至9月底本应是定西的多雨期,但今年这一时期定西大部地方降水特少,其中安定、通渭、渭源打破近55年的历史同期最少降水纪录。为此定西市组织安定、临洮、通渭、漳县4县(区)23个炮点组织人工增雨,有效缓解了目前的旱情。

  目前,我省具备人影高炮作业点342个,主要分布在河东及陇东地区的冰雹移动路径上,保护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省耕地面积的44%。

  全省每年防雹作业1000-1500点次,发射炮弹4-5万发,保护农田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防雹效益约4-5亿元。

  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介绍:“作为自然灾害多发省份,我省过去50年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每年气象灾害造成农业受灾面积1700万亩,因此,我们的为农服务更要创新方法,做好农民的贴心人。”

  气象服务直通田间地头

  我省东西长近2000公里,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马铃薯、果蔬、药材和草畜等特色农业产业多头并进。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分布在定西、武威、天水、庆阳的四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各具特色。

  这些农试站根据各地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和特色作物种植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观测实验和相关业务服务工作,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使气象服务直通到田间地头。

  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站长李巧珍说:“这几年,安定区气候变化较大,随着气候变暖,今年的霜冻比往年提前了半月,传统的节气规律已经不适用了,农民在安排农事活动时往往受到很大困扰,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农业的服务也得‘与时俱进’。”

  定西的马铃薯是喜凉作物,当地温凉的气候正是优质马铃薯生长的基础。但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使得这里按传统播期种植的马铃薯在结薯和块茎膨大期正好遇上高温时段,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下降明显。

  为了探寻气候变暖下马铃薯在该地区的适宜播种期和最迟播种期限,定西农试站进行了为期3年的试验,并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制作发布了细化到乡镇一级的马铃薯适宜播种期预测服务产品。从2008年开始,定西市政府开始采纳市气象局的马铃薯适宜播种期预测建议,不断扩大推广面积,产量连年上升。(记者 祁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