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纪实

23.03.2015  10:20

2015年1月,西北民族大学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是该校第三次获此荣誉。

西北民族大学创建于1950年8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现有55个民族的师生26000余人。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培养各民族合格人才,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科研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学校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三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12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3被评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先进集体”“兰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培养各民族合格人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是民族院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本质要求。学校围绕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把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结合起来,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与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学校实现了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办学65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才达60%以上,坚持为国家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达85%以上。

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40个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根据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开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双语教学改革和民族地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对中国少数民族(藏、蒙、维)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试点改革,实行少数民族语言零起点招生,即招收无藏、蒙、维语基础的非藏、蒙、维族学生学习藏、蒙、维语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民汉语言兼通人才。学校开办了兰州军区藏语培训班,培养军地“双语”“两用”人才。学校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建设“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甘肃省法官培训学院甘南分院、甘肃藏族自治州法官培训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教学实践基地”,为促进藏区法制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族团结教育常抓不懈勇于创新,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思想保障

学校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的、长期的、重要的任务常抓不懈。学校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观察、分析民族和民族问题、宗教和民族文化问题。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5个硕士培养点为依托,重点加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课程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解读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有效贯穿其中,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

学校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方法,每年10月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了热爱伟大祖国和维护国家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了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举办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与民族高等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深刻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树立正确中华民族观”“民族概念的理解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等专题报告会、讲座;举办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宣讲活动和主题演讲、征文、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在丰富多彩的展示和交流活动中取得了实效,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学校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相结合,同深入开展科技学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学术报告、艺术展示,演讲、征文、歌咏、体育竞赛等系列活动,培育了民族文化节、民俗文化节、诗歌文化节、大学生法律文化节等“一院一节一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美术学院教师绘制的大型历史题材卷轴30米长唐卡“凉州会盟”在兰州展出,音乐学院大型教学歌剧《文成公主》在校园、甘肃大剧院、内蒙古大剧院公演,引起社会各界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极大关注。《文成公主》获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特别金奖”。

发挥学科科研优势,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立足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着力推进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学校建设有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Thermo-Fisher公司合资成立“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西部牧区资源优势,开发生物制品,实现产值2亿元,促进劳动就业近万人,帮助农牧民每年增收1.2亿元。中心科研团队服务43家企业,培训了大量企业生物反应器技术人才,经团队培训的兽医科技人员、养殖专业户和基层防疫人员近3万人次。2013年,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团队带头人马忠仁教授获感动甘肃·2014’十大陇人骄子提名奖。

学校立足少数民族对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着力推进民族语言信息技术的研究。学校建设有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不断加强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系列研究和开发,建立了辐射民族地区的云平台藏汉远程教育系统、藏语网络及舆情分析平台,搭建了民族古籍数字图书馆、多民族语言口传文化数字化平台,为促进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藏文视窗平台、文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民族信息技术研究团队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立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着力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史、民族学、宗教学、海外民族文献学等研究。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文文献》和《英藏敦煌文文献》,实现了国家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学校“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获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藏传佛教大辞典(藏汉双解)”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学校伊斯兰文化研究所起草了我国首份《清真食品安全研究报告》,该报告在首届中国国际清真产业高峰论坛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哲学社会科学版”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等称号;“民族宗教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学校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调查研究。重点围绕民族工作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及若干政策建议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44项成果,对构建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民族关系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近十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活动态势及管理》获国家民委社科成果三等奖。《当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9项成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服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尽心尽力帮扶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根据国家民委关于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派驻联络员工作的安排部署,学校自2012年起选派优秀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武陵山片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研究服务。几十名联络员克服困难,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敬业奉献,积极探索支持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派出60多名专家教授分10个批次40多个专题,开展了中学英语教师、畜牧农技、仡佬族传统文化挖掘保护、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门培训8期,培训对象达3700余人。

根据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部署,针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流顺乡的发展规划和五年帮扶发展规划,认真开展了“三农”问题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讲活动。协助当地政府完成了相关村级道路、堤坝维修和幼儿园新建等项目。学校以订单农业的方式,解决了38吨滞销土豆的销路问题,为42户贫困联系户发放慰问金共计21000元。组织师生医疗小分队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开展医疗义诊2850人次,免费发放常用药品价值2000余元,宣传资料3000多册,捐赠衣物3000多件,组织艺演学生100余人次。今年计划拟向四个已办理正规手续、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合作社扶持资金10万元,帮助合作社牛羊养殖、当归育苗基地建设等产业发展,带动帮扶户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