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出一公里服务百姓零距离
今年年初,城关区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引领型领导干部队伍”、“模范型党员干部队伍”,建立健全纪律作风、为民兴办实事、窗口服务监督等机制。皋兰路街道的“四走出”活动以此为指导,通过加强基层领导队伍建设,强化纪律作风监督机制,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主动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一本特殊的《走访日记》
5月13日一大早,当记者走进社区党支部书记办公室时,一本《走访日记》正摊开在办公桌上。记者仔细翻看了这本《走访日记》:4月28日,耿家庄1-9号属于三不管楼院,常年由居民自治。社区请工人搭建梯子对屋顶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5月4日,很多社区里的老党员腿脚不便或家务事比较多,无法正常到社区参加组织活动,社区党支部决定将支部活动送到这些老党员家中,广开言路。……这本日记里记录着社区党支部书记马莉每一天在社区走访的内容。
“皋兰路街道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有一本这样的《走访日记》。”马莉在接待完一位社区居民后终于有时间来接受记者的采访:“社区的干部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去社区走访,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情况,了解群众的诉求,我们能办的事情及时办,超出我们工作范围的就赶紧向上级反映,或者联系相关部门来解决,并且一定要在最短时间里反馈给居民。”
为什么街道、社区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本《走访日记》?记者在街道党工委书记魏莉萍那里找到了答案。
今年3月份,皋兰路街道正式启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征求意见环节当中,皋兰路街道通过群众走访、意见征求箱、意见征求热线等方式,共征集意见1863条,经过梳理为69条。其中“不联系群众、不关心群众”、“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慵懒散拖”、“办事中梗阻”等涉及“四风”意见26条,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魏莉萍告诉记者:“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我们街道党工委随后召开党委班子会议,认真剖析原因,研究解决对策,最终决定开展‘四走出’活动,实行‘一公里’工作法,而这本《走访日记》,就是要求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对所负责的社区居民挨家进行走访,真正把‘四走出’活动落实好,把‘一公里’工作法固定下来,形成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魏莉萍说:“通过踏踏实实的‘四走出’,让我们看到了群众的困难,听到了群众的诉求,也确实感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热情,我们是面对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应该带着感情,拿出诚意,想出办法,用实际行动来解决群众的诉求和困难。
建立服务群众“零距离”的长效机制
在开展“四走出”活动中,皋兰路街道创新性的建立起四项“一公里”工作法,用长效机制保障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一公里”领导接待工作法。把群众引进来,让群众进门不再是难事。更重要的是变群众走进来为领导走出去,上门详细了解情况,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公里”党员走访工作法。通过“看、听、送、查、解、记”的方式,充分了解辖区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公里”受理反馈工作法。对现场能立即处理的事项随来随办,及时办结;对现场不能办理的事项反馈办理时限,限期办结;对手续不全的事项向群众写明补交手续,再行办理;对不属于本街道办理的事项要说明情况,建议到相关单位办理。
“一公里”责任追究工作法。对服务群众不热心,履行责任不到位的,街道都将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轮岗或停职离岗培训,并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自“四走出”活动开展以来,皋兰路街道教育实践活动督察组对街道机关及6个社区共检查12次,询问群众40余人。每天走出“一公里”,创新性的实践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