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普惠金融助力精准脱贫奔小康
近年来,武威市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贷款、“双业”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五项惠农贷款,形成了全覆盖、广对接、深融入的普惠金融“武威模式”,努力把普惠政策转化为“特殊政策”,充分发挥放大效应、撬动效应,为扶贫开发和经济转型升级增添了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年至今年1月,全市累计发放五项惠农贷款314.31亿元,农户户均9万元,覆盖农户80%。
武威市是欠发达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基础薄弱。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相关惠农贷款政策,积极创新贷款投放形式,用市场、金融手段,破解投资难题,大胆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形成了五种有益的运作模式,闯出了一条具有武威特色的金融扶贫路子。一是“一站式”服务模式,政府设立贷款平台,对有经营能力、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集中办理贷款,直接发放到户;二是贫困户自己贷款;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对无力经营但又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形式,把优惠贷款投放到龙头企业,从而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四是合作社或能人带动模式,对有贷款意愿,但经营能力较弱、需要帮助发展的贫困户,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社、按股分红”的方式,把优惠贷款发放到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参与分配;五是村内担保模式,为减少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以无抵押、无担保的形式发放贷款。同时,贷款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机具、农业设施,或以多户联保、双联干部担保等方式,向乡、村两级提供抵押担保,建立反担保机制,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这五种贷款模式,对于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题、按期实现脱贫致富意义重大。
武威市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机制,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放大、撬动效应和金融的支撑作用,有力促进了全市扶贫开发和农业转型升级。通过惠农信贷扶持,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使武威成为重要的设施蔬菜和肉类生产基地,为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甘肃国际陆港发展外向型、出口型农业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15年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6.37万亩,特色林果业34.35万亩,甜高粱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7.3万亩;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85.04万亩、户均2.47亩,特色林果基地155.6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05亩。出口农产品基地备案企业(合作社)达到44家,注册登记加工企业(合作社)11家。设施农牧业亩均收益达到2万元,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主体生产模式。
武威市坚持把依托金融支持推动扶贫攻坚作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制定完善2015年至2017年三年精准扶贫规划,逐项研究对接省里扶贫政策,在专项资金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土地流转等方面精准发力。2015年,专项扶贫预算较上年增加3552万元,增长112%;市级增列财政专项资金1.23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设施农牧业定植进畜,发展富民产业。2015年,精准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实现全年脱贫12.3万人的目标。
武威市惠农贷款支持扶贫开发,保障了“下山入川”工程实施。去年1.96万居住在高深山区的农牧民群众“下山入川”,至此已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43万人。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补偿、扶贫专项、社会帮扶、水电路渠基础设施等各类贷款和项目资金,保障了“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顺利实施。(记者 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