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出强劲动力 ——武威市依托惠农贷款助推精准扶贫综述
原标题:“贷”出强劲动力——我市依托惠农贷款助推精准扶贫综述
中国甘肃网10月26日讯 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 何立忠)10月23日上午,古浪县西靖镇精准扶贫千亩日光温室示范点上,车来车往,人头攒动。人们或整地,或浇水,或覆膜,一派干劲十足的喜人场景。
该示范点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和“财政补助、贷款到户、集约经营、产业增收”的思路,以“下山入川”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打破村组界限,由贫困户将补助资金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注入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下山入川产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组织带动、技术服务、会员互助、对接市场、抱团发展的优势,委托合作社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设施农牧业。按照“棚内瓜果、棚外枸杞”的定制模式,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力争棚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精准扶贫贷款实施以来,我市结合实际,把精准扶贫贷款作为当前扶贫攻坚最为有力的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直接抓,强力推进贷款发放和使用,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
抢抓重大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贷款规模。针对我市扶贫资金来源少、数量小、贫困农民需求迫切的实际,我市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和省财政厅汇报争取精准扶贫贷款额度,并得到了大力支持。第一批精准扶贫贷款9.18亿元,于7月22日到县区;第二批第一笔预拨5亿元,于9月30日拨付到县区。10月12日全额下达了第二批精准扶贫贷款22.95亿元。至此,按我市66351户贫困户实际需求申报的32.13亿元精准扶贫贷款额度全部落实。
完善发放机制,提高放贷效率。进一步完善2010年以来我市发放财政惠农贷款中形成的办法,设立了由财政、金融机构和扶贫部门组成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审批“一站式”服务平台,集中审核,按照放贷程序,规范操作流程。兰州银行、农信社、农行和基层干部,加班加点,高效快捷办理贷款业务,即到即放。第一批贷款从7月22日起,在28天内全部发放到户。对第二批在国庆节前预拨的5亿元,国庆期间直接将贷款资金打入8953户贫困农户贷款卡。至10月10日,省级先期下达我市的两笔共14.18亿元贷款,已全部发放到29036户贫困农户。近日,又发放第二批第二笔贷款7.6亿元。累计放贷21.78亿元,44351户,占三年计划发放户的66.84%。剩余的10.35亿元贷款将于11月底前发放到户。
创新贷款机制,保证使用重点。依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意愿和生产经营能力,将贷款分农户自主发展类和企业带动帮扶类发放。对有能力使用扶贫贷款脱贫致富的农户,将贷款发放给自主使用,全市已发放24458户、11.89亿元;对脱贫基础差、缺少技能、还贷风险大的贫困农户,采取“依托大户、带动脱贫”的方式,将贷款发放至当地的优质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市已为40户企业发放贷款2.29亿元。
截至10月20日,全市已使用先期发放两笔贷款12.74亿元,占89.84%。已使用28424户,占发放户数的97.89%。贫困户贷款主要用于脱贫致富产业的发展培育。其中,投入设施农牧业10.24亿元,占总额的80.37%。新建设施农牧业1.46万亩,改造维修设施农牧业大棚、温室7054亩,定植红提葡萄、瓜类、蔬菜、食用菌等温室作物2.36万亩;引进牛16258头、羊34.22万只、猪9538头;用于企业帮扶带动贫困户2.29亿元,占总额的18.26%。企业已为4578户贫困户按年收益率不低于6%的标准兑付分红资金3652.2万元。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的实施方案》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管理办法》,各县区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和细则。乡镇与包村干部签订了贷款使用监管协议,由包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户贷款使用进行跟踪监督,责任到人,保证贷款用于培育“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还款能力。对贷款发放使用情况,实行全程监管量化考核,防止转存转贷、挪用等问题发生。对发放不及时、使用不合规的县区,市委主要领导随时约谈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目前,全市贷款发放规范、使用及时、用途良好,群众欢迎,贷款需求高涨。
二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打好扶贫攻坚战和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惠农贷款政策。我市将普惠政策转化为特殊政策,在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妇联、省扶贫办、省审计厅、省金融办和人民银行、银监局、各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在实践中形成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贷款担保机制,改革贷款投放方式,强化贷款用途监管,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确保“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效益好”的财政惠农贷款机制。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放大、撬动效应和金融的支撑作用,有力促进了全市扶贫开发和农业转型升级。
2010年以来,全市先后争取投放到位五项财政惠农贷款287.09亿元,农户户均8.31万元,覆盖了全市73.7%的农户。各级财政已贴息24.03亿元。一是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010年以来累计发放12.84万户、54.17亿元。二是双联贷款。2012年9月启动,今年新增8169户、7.92亿元。累计发放4.48万户、35.14亿元。三是双业贷款。2013年6月启动,今年新增2.15万户、29.7亿元。累计发放11.73万户、158.23亿元。四是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五是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今年9月农发行下达贷款规模33.59亿元,至10月20日发放17.77亿元。财政惠农贷款有力支撑了我市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农户、企业、金融、政府多赢。2011年至2014年全市累计减贫30.23万人。近五年,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70万亩,累计达到84.2万亩,户均达到2.45亩,形成了稳定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972元增加到2014年的7834元,增长97.2%。农业增加值由53.5亿元提高到94.71亿元,增长77%,跃居各市州第一。农信社、农行、农发行和兰州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扩大了业务量,增强了风险化解能力。至今年9月底,全市贷款余额642.44亿元,居各市州第3位;存款余额达到807.71亿元。
三
我市所辖三县一区,古浪县为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县、天祝县为藏区贫困县,凉州区、民勤县为省定插花型贫困县。至2014年底,全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84万人,贫困面17.49%。涉及16个特困片带、322个贫困村、66351户贫困户。我市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把扶贫攻坚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推进。坚持敢于担当、加快脱贫,规划2015年全市减贫171个贫困村、31870户,12.3万人、占贫困人口的47.6%,民勤县整体脱贫;2016年全市减贫104个贫困村、27692户,10.71万人、占41.4%,凉州区整体脱贫;2017年全市减贫47个贫困村、6789户,2.83万人、占11%,古浪县、天祝县整体脱贫。紧盯省“1+17”政策方案,聚焦“六个精准”,全力抓好落实。
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为主,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已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1.78亿元、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7.77亿元;继续发放双联贷、双业贷等财政惠农贷款。已落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9亿元,较上年增长72.4%。落实精准扶贫项目资金17.81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44.66%。落实精准扶贫攻坚任务项目资金8.63亿元,占今年计划的107.5%。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8个,完成今年投资计划的99.5%。今年,市、县区财政年初预算安排专项扶贫预算6698万元,较上年增加3552万元,增长112%。7月份,又从市级财政历年结余和盘活资金中安排1.23亿元,对计划今年脱贫人口12.3万人人均补助1000元,专项用于设施农牧业定植进畜。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政府债券,为县区缴纳风险补偿金。
以培育富民产业为主,持续推进农民增收。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户无棚、无林问题。今年,贫困户已新发展设施农牧业2.8万亩、特色林果6.45万亩。到年底,可实现贫困户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目标。形成了以肉羊、蔬菜、红提葡萄、红枣、皇冠梨、枸杞、甜高粱等为主的特色富民产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有60%来自主体生产模式。
以“下山入川”工程为主,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深山区农牧民脱贫致富问题和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2011年,市委决定,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大力调整人、水、土资源布局,集中式居住、集约式发展,力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对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7.2万贫困农牧民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至去年底,完成移民6.47万人。脱贫效果、生态效益和维护稳定成效显著,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人均纯收入较下山前增长2倍,达到5000元左右,今年实行市级领导包抓百户以上“下山入川”移民搬迁责任制,年内可实现“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7.2万人的五年规划目标。以电、路、水、房建设等为主,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按“1+17”政策措施,今年安排建设的23个通村动力电工程、289.5公里通村硬化路全部开工;农村安全饮水已解决1.89万人,完成计划的90.5%;危房改造开工11189户,占计划的76%;村校舍建设开工27所,占计划的93%;134所村标准化卫生室已全部开工;综合性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已开工108所,占计划的71.4%。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3500人。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2581场次、15.9万人(次)。贫困片区有组织输转劳务19.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