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探索旱区集水种植技术:小麦亩产翻番可期

30.05.2014  19:05

兰州晚报5月28日报道:5月24日,在榆中县小康营乡深沟村孙德儒的地里,绿油油的小麦在风中摇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块地里的小麦,无论从“身高”还是“长相”都比孙德儒家的差了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孙德儒家采用了县农技推广中心新研发的一种新型的旱作农田节水栽培技术——微垄全膜集雨技术。

据农技中心推广研究员牛建彪介绍,这项技术是在旱地玉米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农技人员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出的旱作农田节水技术。微垄全膜集雨技术就是改变地膜覆膜与种植方式,在田间通过起垄,形成多个微垄沟,增加了地表的表面积,用地膜全覆盖,形成较大的集雨面积,充分接纳各种形式的自然降雨,特别是微量降雨,随垄沟内的渗水孔均匀渗入土中,提高了微量降雨的利用效率,这项技术能让旱作地区的小麦增产达到40%以上。

孙德儒对记者说:“自从我们用了这个‘微垄全膜集雨’技术以来,天稍微下点雨,都让庄稼‘吃’上了。旱地里种庄稼,这技术还真管用!

去年我们村一社利用这个技术种植小麦来了个大丰收。以前用传统方法种小麦像我们这种旱地也就能打200多斤小麦,雨水好的话也就是300多斤,但是采用这个技术后至少能打600斤麦子。今年我们社60多亩地都采用微垄全膜集雨技术种植小麦。如果今年收成好,明年我们还要用这项技术来种植胡麻、糜子等农作物。”孙德儒说。

牛建彪告诉记者,该技术集成了“垄作、覆膜、施肥、精量播种和农田集流保墒为一体。微垄沟全膜覆盖后,由于土壤的地温、水分、养分、气体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因素作用协调发挥,加速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使生育期提前。据初试阶段研究,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成熟。收获后还可以继续利用全膜覆盖和7月至9月3个月光热资源优势,再复种一茬生育期较短的荞麦、糜子和绿菠菜等叶菜,能够提高旱作区耕地的复种指数,促进旱作农业区耕作制度的改变,变长期以来的“一年一熟”耕作制为“一年两熟”耕作制,为旱作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在榆中县小康营乡、甘草店镇大面积推广,以后还将在其他乡镇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