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大家谈】之五:以青春之我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提出,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意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学生作为引风气之先的重要社会力量,应当自觉行走在时代的前列,做学习、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深刻认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本无心,古代的圣人和知识分子,要“立”的这个“心”就是核心价值。今天,我们同样要把这个“心”立起来,使其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准则。它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为当今中国提供了理想目标、精神标杆、行为准则,是百姓苍生的指路明灯,是继往开来的思想旗帜,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立的“心”。
上述张载的“横渠四句”被认为精辟地概括了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而马一浮先生对此总结说:“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进一步指出了知识分子最大的责任是开一代之风气,率先弘扬其主流价值,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知识精英都应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带头学习、带头践行、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社会不断强化价值认同、凝聚磅礴力量。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即将成为知识阶层、精英阶层,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比喻为“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是对当代中国青年奋力担当起历史重任的激励。
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对应,即经济建设实现富裕强盛、政治建设实现发扬民主、文化建设实现精神文明、社会建设实现促进和谐。其中,“富强”既包括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也包括人民生活的富裕与幸福。国家需要强大,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人民需要富裕,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生命。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文明”意味着人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社会的总体氛围积极、健康、向上。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就的同时,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复兴。“和谐”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核心范畴,强调“和而不同”。社会主义的和谐观,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了国际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核心理念之一,也延伸到我们的对外主张中,以中华文化的精髓,积极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其中,“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它既指人的个性彰显和全面发展,意味着国家赋予和保障公民拥有各种各样的权利,如财产和人身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自由发展的资源和条件等等,也意味着社会层面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破除种种禁锢,获得发展的源头活水。“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平等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身分平等、资源平等等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公民享有更为广泛的平等,保障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要求依据合理的尺度来分配权利和自由、权力和机会、收入和财富等社会资源,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体现正义的力量。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促进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或治国方略,强调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准则,任何人和机构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也才能真正保障人们自由平等、社会公平正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主要领域。其中,“爱国”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文化基因,是国人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公民职业行为的核心准则,要求公民热爱岗位、忠于职守,勤勉工作、克己奉公。它既是中华民族勤劳节俭、敬业乐群等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公民职业道德的灵魂。“诚信”即诚实守信,强调诚实诚恳、信守承诺。诚信既是个人道德的基石,又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诚信缺失的个人将失去他人的认可,诚信缺失的社会将失去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支撑。“友善”强调公民应待人平等、宽容,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每个人从孝老爱亲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就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从中受益。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来源。 对“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一定要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道路中,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中,也从当今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问题中去比照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患难,将亿万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是一个共同的理想——建设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复兴的第一条就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其间,一代又一代思想家、革命家在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寻求民族复兴之路中,高扬起科学、民主的旗帜,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推动了这些价值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凝聚了最广泛的力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成为一面动员、凝聚、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价值追求,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想和追求的延续。它们最终都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公平正义有了新的诉求。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屡屡拨动心弦,诉说着人们真诚向往平等的发展机会;收入差距、身份歧视动辄引发关注,折射出人们满心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司法案件频频成为舆论热点,反映着人们热切期盼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这时候,更加迫切地需要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同时,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而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越是纷繁复杂,越要站得住脚跟,越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教化。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认真学习和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不仅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促进自觉地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弄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的深刻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还有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现实问题的焦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比喻的,构筑美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一开始扣好”十分关键。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一是要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任何事要做好,前提是态度要积极,而积极的态度,往往来自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要主动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需要联系起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找寻一代人的定位和使命,主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起社会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感,大学生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的巨大意义和培育践行的现实紧迫性,才能做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引领全社会的价值观养成。二是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大学生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了从理论武装建立的理性认识,就不仅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后,坚定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自觉地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自觉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自觉地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引领社会风气。三是重视践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学生可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讲一个自己亲历的诚信故事、改掉一个陋习、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比较具体的切入点抓起,从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等个人品德的培养做起,把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日常学习、实践和生活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成为人生的自觉。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