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峰:永攀学术峰 永铸师德魂
杜永峰教授在学生宿舍答疑解惑
杜永峰教授在地震灾区
杜永峰,1962年生,甘肃正宁县人。1981年甘肃工业大学建工系本科毕业,1989年甘肃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4年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甘肃省教学名师奖,同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层次人员,2009年直接入选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11年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荣获“陇原师德标兵”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多年来,杜永峰教授先后为博士生和研究生开设《结构减震控制基本理论》、《地震工程学》等课程,主讲本科生《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课程。所负责的《结构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两门课程分别于2008年、2011年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连续获得“多维地震激励下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动力灾变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0978130)”和“超长复杂隔震体系的全寿命时变结构力学行为研究及非载荷变形监测(项目编号:51178211)”等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先后承担中美地震工程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新技术研究专项各1项,团队先后承担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所承担的项目中30余项通过省、部级鉴定,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EI收录,30余篇被ISTP收录。
传道授业 三尺讲台育桃李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像雄鹰一样从我们的手中放飞,最大的喜悦就是听到、看到我的学生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我们职业的荣耀,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正是缘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与热爱,杜永峰教授硕士毕业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留校任教,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知识和汗水无私地奉献在三尺讲台上。
从教以来,杜永峰教授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坚持授课期间走访学生宿舍,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给学生设计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上进。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尽己所能给予关心和帮助,利用社会力量和政府对防灾减灾的重视,为学生建立了 “双新”基金(全称是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为博士生、数十名硕士生、一百多名本科生提供了资助。杜永峰教授始终坚持将心比心的朴实思想,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切实关心,思想道德上重视引导,真正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从而赢得了同事、学生的认可。
“对教师来说,要能够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就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生境界。”这便是杜永峰教授教书育人的宗旨体现,每天早晨六点半,许多人还在酣睡的时候,杜永峰已经急匆匆地往学校走去。他不畏辛苦,钻研学术,为的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讲课时,杜永峰会把自己科研中的实例、体会讲给学生听。杜永峰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辅导学生上,他常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他最大的满足。 杜永峰对自己学生的关爱,就是这样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和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上。然而面对自己的孩子,杜永峰更多的则是“顾不上”。妻子总想让他为自己孩子的功课做一些辅导,可杜永峰总是说:“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不在还有你管教,可学校里,几十个孩子在等着我。”
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很强,总有一种“学不够”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杜永峰教授会开小灶,以讲座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对学习较差的同学,他总是会尽量抽出时间给他们补习,“两头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还会经常安排优秀的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交流,给本科生以模范的示范带动力。他说,要给学生打气鼓励,让他们从榜样的身上不断的看到光明与希望!
潜心研究 永攀学术高峰
“一个发达国家的发达不是偶然的,是她的每个国民,特别是每一位科研、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分不开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杜永峰教授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一直把搞好科研作为搞好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
在上课之外,杜永峰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他很忙,当问到他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他说,“真恨不得把一天变成28个小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做什么事都认真,认准了就一直往下走,在美国和日本期间,外国同行评价我是工作狂。”杜永峰教授忘我的工作,每天晚上基本都是被值班的师傅催促离开办公室的。
作为国内防震减灾专家,杜永峰为结构地震响应控制的“激励-控制异点强迫振动系统”建立了一种数学和力学概念更为严密的控制算法,这个方法开创了结构随机屈曲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连续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先后为博士生和研究生开设《结构减震控制基本理论》、《地震工程学》等课程,主讲本科生《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课程。所负责的《结构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两门课程分别于2008年、2011年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连续获得“多维地震激励下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动力灾变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0978130)”和“超长复杂隔震体系的全寿命时变结构力学行为研究及非载荷变形监测(项目编号:51178211)”等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先后承担中美地震工程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新技术研究专项各1项,团队先后承担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所承担的项目中30余项通过省、部级鉴定,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EI收录,30余篇被ISTP收录。
身先士卒 亲临受灾一线
“早看清问题,早解决,对当地百姓是好事,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放弃更多百姓的安全。”作为防震减灾专家,杜永峰总是奋战在受灾一线。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要在坑洞和地下室查看建筑物的隔震板状况,工作危险性很大,然而他却认为,要自己看看,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2013年4月四川芦山县地震时,作为专家组成员,杜永峰被派往受灾现场。一到芦山县医院,杜永峰顾不上休息,就去地下室查看隔震板受损情况。与他同行的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院副院长韩建平告诉记者:“我们都怕杜教授身体吃不消,更何况去地下室查看危险性很大。可他还是坚持第一个下去。”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县地震时,杜永峰教授赴鲁甸灾区提供技术援助,对灾区附近区域11栋隔震减震单体建筑的性能进行了应急诊断。返回兰州后,杜永峰教授向住建部和甘肃省抗震办公室做了调研主要信息的汇报,并提交了诊断报告。报告对隔震减震建筑应急诊断和隔震减震技术工程应用调研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阐述了对隔震减震产品管理体制所做的思考。
言传身教 永铸师德之魂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对于教师的描述,正是杜永峰教授为人师表的真实写照。
杜永峰教授投身教育事业、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以来,一贯以勤勤恳恳,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受人敬重,他总是不分白天黑夜,牺牲节假日,埋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杜教授非常敬业。一次中午我碰见他,吃着馒头在办公楼下散步,他说这样既吃了午饭,又锻炼了身体。吃完饭后他又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经管学院的马亮老师这样说。虽然每天忙忙碌碌,杜教授还是会抽出时间去学生宿舍和同学们聊天。“这么做并不是要给他们教多少知识,主要是想和学生拉近距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一直都在身边。”
学生李万润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杜永峰带的课要进行小测验,一名学生因病缺席,杜永峰为了不让学生落下测验成绩和学习的机会,连夜为这名学生单独出了一套试题。第二天,询问了这名同学的身体状况之后,杜永峰将试题拿给他单独测验。
杜永峰教授说,本科生的学习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工大的学生不管是到用人单位还是去其他高校深造都很受欢迎,这和老一代工大教师在教学上的踏实认真是分不开的,学校教学中的好传统是不能丢的。希望这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能够总结过去,梳理教学中好的做法,为学校的未来打下好的基础。“说到底,教学就是个良心活,需要我们教师认认真真的去教书。”
平凡中见伟大,坚守中现深情,在充满生机的兰州理工大学校园里,我们的身边总会有杜永峰教授这样的人,心怀梦想,默默奉献。他是我们身边的镜子,身边的标杆,在他的身上,显示的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字体: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