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 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经验

11.12.2015  18:51

  稳定是工作的大局,没有稳定,就谈不上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落实惠民政策中,各类矛盾易发多发,给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带来阻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对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充分发挥村“两委”战斗堡垒作用,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了村社一级,为推进全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加快村社一级经济发展、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近三年来,村“两委”调处矛盾纠纷60多起,无一人上访,无一起刑事犯罪及治安案件,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现将达沙村经验做法简介如下,供大家借鉴。

   一、发挥基层组织引领作用,推动村务政务阳光透明

  近年来,达沙村“两委”紧紧围绕省州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认真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推动村级组织建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得到加强。一是大力宣传政策法规。村“两委”坚持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积极联系协调双联联系单位州文联、县人大,为全村70户贫困户免费安装“户户通”电视信号接收设备,使群众能及时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致富信息,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文化知识及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激发了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村上利用村务公开栏和组织召开党员会议、村民知情大会等,认真宣传各项惠民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及时公开村务政务,提高村民的知情率,让广大群众从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二是优化党员队伍。村党支部始终把“不图数量、只重质量”作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在推进村级党员队伍建设中,采取“1+1”和“1+2”的结对培养模式(对每个积极分子制定一名正式党员开展“1+1”的结对培养,符合条件的积极分子制定两名正式党员开展“1+2”的重点培养),侧重于在有致富能力的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在有文化的妇女中发展党员,在没有村干部的社中发展党员,做到了“三不发展”(即没有经过培训的不发展、培训时间不足的不发展、培训不合格的不发展)。三是坚持示范引领。达沙村“两委”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和带领全村群众修公路,大力发展以当归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让农民增收,极大地改善了全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支部书记和村委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劳心劳力,积极奔走,工作成绩突出,全村呈现出经济繁荣、庄风文明、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达沙村支部2008年被州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14年被县委评为全县实施基层党建“五大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达沙村2014年被县委评为临夏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支部书记马祎于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四年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5年被州委授予“临夏州民族团结先锋模范”称号,2014年荣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全省“陇原行动先锋岗”荣誉称号。

   二、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有效杜绝惠民政策落实中的信访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有效预防化解发展中的矛盾纠纷是关键。近年来,基层在惠民政策落实、扶贫项目开发工作中信访问题多发,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达沙村坚持执行一事一议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惠及村民,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被确定为州县的扶贫重点村,县上先后投资1128.55万元,实施了村委会维修改造、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2.84公里村社道路及16800 m²的门台巷道硬化、25户圈舍改造、30户易地扶贫搬迁、17户危旧房改造、4000米安居工程河道衬砌、39户达沙新村维修、技能培训、达沙新村美化亮化工程等项目,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项目工程实施顺利,政策落实到位,群众享受到了实惠,村“两委”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沙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项目工程惠及村民、落地生根。事前,村“两委”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活动,每一个项目,都召开支部会议、村委会会议、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宗教界人士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反复研究讨论,制定可行性方案,做到了科学、统筹、客观、公正。事中,达沙村“两委”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项目实施,村支部、村委会统筹协调,村民参与监督,保证了项目质量,做到了公平公正。特别是在涉及群众个人利益的巷道硬化、圈舍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中,村“两委”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农户与施工方一对一签订合同,把监督权下放到农户手中,让群众自始至终对项目实施进行具体监督,有效解决了施工方与群众的利益纠纷问题,杜绝了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中的信访问题。事后,村“两委”深入农户,逐户征求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意见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对村“两委”的工作支持率和评价极高。

   三、坚持及时就地原则,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村社是大多数信访问题的始发地,也是矛盾的初发阶段,及时发现,快速化解,就能把矛盾化解在村社一级。达沙村“两委”正是通过抓“小”事情的化解,把“大”矛盾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了村、社、户,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做到了“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一是信息通畅快捷。村上把搜集矛盾纠纷信息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以社为单位,由社长负责,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就及时向村上传递信息,使村上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作出判断。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村社干部经常性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各方情况,全面掌握苗头性和倾向性的矛盾纠纷,为化解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坚持主动抓早抓小。在善于发现和收集信息的同时,达沙村“两委”坚持协调为先的原则,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和群众反映的问题,村支部和村班子成员不避不推,主动上手,牢牢把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及时就地把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从不把矛盾推给宗教群体和当事人家族等其它群团,有效避免了矛盾的扩大和升级,做到了“三个防止”。三是方式灵活多样。在开展矛盾纠纷工作中,达沙村“两委”坚持运用“五法”,取得了良好效果:1、“刚柔并济”法,对有些涉及政策法规等规章制度问题,坚持用“刚”的办法,坚决用政策、规章制度解决问题,做到了不让步、不迁就;对有些问题,就用“柔”的办法,反复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争取大多数群众的认同、信任、理解;还有的问题,通过“刚柔并济”的办法,在坚持法律政策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做大量的疏导教育,进行有效化解。如在解决达沙河清真寺和中阳洼清真寺之间的矛盾中,达沙村“两委”既严格遵循国家宗教方面的各项政策规定,坚持信教自由,尊重信教群众感情;又通过协调各方,反复耐心细致地给双方阿訇、学董和信教群众做思想疏导工作,赢得了信教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最终两寺和解,信教群众相互往来,使长达15年之久的宗教纠纷得到妥善化解。2、“借势借力”法。达沙村“两委”善于抢抓经济发展的良机,对一些村“两委”在权限范围内一时不能化解的矛盾,通过借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惠民政策落实等有利时机和部门下乡帮扶、包村帮扶等外力作用,让帮扶单位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问题解决,使一批矛盾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有效化解,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3、“法、理、情”结合法。充分运用“法、理、情”相结合的办法,坚持用法律制度管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有效化解复杂矛盾。如六社一村民经常游手好闲,对村治安安全构成了威胁,群众反应强烈。在公安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达沙村“两委”发动其亲属,向本人摆事实、讲道理,共同说服劝导,尤其是针对其家庭生活困难,通过安置危房改造项目、解决生活困难、代办有关手续等方式,使该村民彻底洗心革面,消除了安全隐患。 4、“变脸”法。村“两委”在化解矛盾中,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巧妙配合,通过“唱红脸”与“唱黑脸”的角色转换,切实解决了一些缠访闹访人员的问题。5、“民主管理”法。坚持“两靠”办法,一靠制度,建立健全了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洁员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村民每周日定期清扫的卫生制度等,用制度管人管事;二靠组织,通过村民知情会等各种形式把村民组织起来,为群众说话提供更多平台,让群众把话都说出来,把意见都表达出来,按绝大多数村民的意见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