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从7月1日起,《甘肃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开始实施。据了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包括目标完成及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两部分内容。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市州政府,应向省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相关报道见7月4日《兰州日报》一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很多地区的发展严重受困于水资源缺乏。尤其是近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用水需求呈现巨大增长,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制约各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3年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地处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水资源又是什么现状呢?甘肃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跨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76mm,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省80%以上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降水多集中在7至9三个月,多为暴雨洪水,绝大部分难以利用,而且水资源在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人均水资源量1077m3,仅为全国人均的二分之一,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78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从以上数据来看,甘肃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而随着经济发展,各地对水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开放更加剧了缺水状况。例如在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大量截流,导致这一内陆河断流,下游湖泊干涸,使得下游地区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同时,近些年来的气候异常现象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很多地区出现了大量河流干涸的趋势。这些现象表明,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更意味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其次生危害如荒漠化等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社会生产、生活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此外,近些年来,各地为促进经济发展,都在大力引进各种工业项目和现代设施农业项目。这些项目对水资源的占用要远远超过传统的农业需求,并且很多都存在着环境污染隐患。如果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未来甘肃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而且一旦造成水体污染,已经非常脆弱的环境容量将难以承受其后果。
此次实施的《甘肃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考核期为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统一。考核采取全面与专项、自查与互评、材料审查与实地抽查、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定了各市州政府是本区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第一责任人,相关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市州政府,要向省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确立严厉的处罚。《甘肃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这为全省各地严格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下了红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