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记陕西水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西安4月26日电题: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记陕西水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刘彤
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却面临缺水难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污染问题突出;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水土流失严重……这是三秦大地,也是全国很多地方面临的现实。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进江河生态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人水和谐之梦不懈努力。
(小标题)以水生态修复推动环境改善
周末的咸阳市渭河河畔,放风筝、吹泡泡、散步、野餐……桃红柳绿的堤岸上,大人带着孩子尽享天伦之乐。
“以前这里一片荒滩,垃圾成堆,还有村民种地。真没想到能整治成这样,我前半生在外打工,后半生回到家能有这样的环境,心里很高兴。”居民王永生说。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千年华夏文明。“以前说泾渭分明,因为含沙量不同,一清一浑,但后来变成一绿一黑,那时污染太严重了。”一位当地干部告诉记者。
陕西省水利厅总规划师黄兴国介绍,为了重现“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的胜景,近年来陕西铁腕实施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治污、疏浚河道、调度水量,成效显著。渭河正在成为横贯关中的生态公园。
同濒渭河的古都西安,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生态工程,打造互通的水系网络,健全防洪、水生态和水景观体系。两年来,新增生态水面面积6710亩、湿地面积1.35万亩。
春日暖阳下,护城河静静环绕着千年古城墙。2013年,西安市入渭河COD(化学需氧量)削减量超过12万吨,渭河城市段等地鸟类由60多种增加到200多种。
(小标题)以节水优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在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园里,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滋润着鲜嫩的果蔬。相比以前粗放灌溉,每亩节水三至九成。
水,对于南方地区稀松平常,对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却像眼睛一样珍贵。
为了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杨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全区8.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高效节水面积约占84%。
杨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缩影。陕西省水利厅节水办主任龙正未介绍,陕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倒逼经济转型。建成300多个节水示范项目和十大节水示范基地。
在节水挖潜的同时,杨凌大力整治水环境。实施水系整治和引水工程,污水处理率达96%以上,集中整治养殖业,建设生态林,实现渭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三类,城区供水从地下水向地表水全面转变。
夕阳西下,渭河缓缓流淌。“变化太大了,以前骑车带娃走一小会儿,满头满脸都是土,看不清谁是谁。现在治理好了,周围农大的男娃女娃都愿意到河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郭荣如此说。
(小标题)探索投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西安等地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近4年来,西安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超过152亿元。加大财政投入,安排水利建设基金,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多方申请银行贷款。专项下达土地指标,用出让收益弥补资金缺口。
广泛调动社会资本。以河道治理为依托,吸引社会资金近50亿元,建成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水景观工程,实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双赢”。采用BOT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厂建设。
同时,陕西深入挖掘秦巴文化、两汉三国文化、十三朝治水文化以及黄土高原文化,着力把水文化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据了解,水利部已确定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等10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水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打造山清水秀、河畅湖美的美好家园。”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要坚持人水和谐,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