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乘除”“三去一降一补”效果初显 ——我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述评

13.02.2017  2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全省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本报开设“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甘肃的新实践”栏目,回顾总结我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认真践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进行的新实践,取得的新成就。敬请关注。

  新常态下,唯改革者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一重要理念,对于甘肃转型升级具有特殊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运用“加减乘除”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截至2016年底,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这背后,是我省一系列稳增长、促投资、扩消费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和显现的结果。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供给侧改革的四则运算,激发出了甘肃新一轮发展的新动能。

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解难题

  “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2016年以来,这句话在我省经济工作中多次被提及,显而易见,这是当下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的大事。

  为什么这样说?2016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三次产业比重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结构性改革的潜力,正在被不断激发出来。

  然而,存在的问题绝对不容乐观:

  截至2016年1月底,全省水泥、钢铁、玻璃、电解铝等行业闲置产能分别达到500万吨、400万吨、200万吨和74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34.5%;

  截至2016年3月,全省共有113户特困工业企业基本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624.6亿元、同比增加98.4亿元,煤炭库存达428.84万吨,酒钢公司钢材和铝产品库存分别达22.4万吨和17.5万吨。

  在创新驱动方面,虽然有着科教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但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得大量创新结果不能就地转化,目前产学研耦合度只有33.5%。

  上述种种,凸显了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重、难度大,若要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必须直面问题。

  因此,2015年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必须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省“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抓好的重大任务。从生产端入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做好“加减乘除”,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

直击痛点,“四则运算”显成效

  2016年11月7日,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兰州钢结构制造基地项目正式竣工投产。这是目前西北地区设备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钢结构加工制造基地,也是酒钢集团与中建钢构携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产业链、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程。

  这是酒钢在2016年8月31日主动关停榆中钢铁公司一期两座高炉和两台转炉,压减生铁及粗钢产能后又一重大举措,意味着酒钢在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又迈出新的步伐。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只为破解“生产越多亏损越重”的困局,使企业扭亏为盈。事实也的确如此,2016年上半年,在钢材、电解铝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酒钢通过去产能、多措并举降成本等一系列有效举措,2016年3月份终结了连续14个月的亏损,2016年上半年盈利能力位列全国大中型钢企第17名、西北地区第1位。

  酒钢的蜕变,是我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也是“四则运算”中“减法”的重要环节。

  2016年以来,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从本地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现实出发,实施面向“深”字号、“精”字号的结构优化,拉长产品链、提升产业丰厚度。表面上看只做了“减法”和“加法”,实则背后也有“乘法”和“除法”的功课,“加减乘除”同时进行,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去产能方面,钢铁行业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煤炭行业压减产能427万吨,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降成本方面,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40条政策措施,2016年1至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6元,同比下降1.5元。

  ——补短板方面,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半年实现了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197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工率达94.59%。2016年1至9月全省水利、环境和教育、卫生、社会等领域投资增速都在45%以上。

  ——省级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20项。全面调整下放企业登记事权,将134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由201项减为15项。

  ——持续推进价格改革,取消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经营服务性收费5项。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1至9月全省新增私营企业4.98万户,同比增长31.75%;新增个体工商户13.24万户,同比增长6.3%。

  ——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2016年1至9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615.3亿元,同比增长11.9%。

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结构调整继续取得了积极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既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部署,也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过头看,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虽然实现了平稳增长,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去产能和去杠杆问题互相交织,降成本虽取得显著效果,但高成本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补短板积极推进的过程中,民间投资也出现下滑,需要引起重视。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面对险滩、暗礁,我省不停顿、不止步,在探索中前行,力求行得稳、走得远。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的目标:坚持化解产能与加快结构调整并举,全面完成“十三五”压减产能目标。到2020年底,压减生铁产能160万吨、粗钢产能174万吨,压减落后煤炭产能约991万吨;工业领域将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确保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以煤炭行业为重点,加大外销力度和鼓励内用达到产销平衡,同时力争到2019年底,商品房库存周期控制在18个月以内;降低企业“过桥”融资成本,全面降低企业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等成本;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288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目标任务。

  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培育新供给、新动力,努力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让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形成推动经济步入转型升级健康轨道的合力。

  有关专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短期内也许不会给经济增速带来明显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增长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将不断累积积极效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转型升级的预期目标。(记者沈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