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红包”百花齐放 传统仪式感“不打折扣”
中新网兰州1月25日电 (徐雪 艾庆龙)春节临近,民众忙着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做着准备,11岁的毛艺霖也期盼着过节,每年将“压岁钱”存起来是她是固定不变的“仪式”。
作为春节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压岁钱随着社会发展亦有变化,其形式呈“百花齐放”。
连日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民众对“取新钱,包红包”的偏好不减。65岁的兰州居民王智杰每年春节前夕照例在银行兑换新钞。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给孙辈包的红包自然也变‘大’了,这与我小时候有很大差别,那时条件有限,过年只盼望着穿新衣,吃顿丰盛的饭菜。”王智杰说,而现在给相隔较远的亲友送新春祝福时,也会以电子红包的方式。
“95后”孙效芳是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营业部大堂经理,她谈及“压岁钱”时说,尽管电子支付普及后,很少使用现金,但为发红包,不少人也会特意准备新钞。
图为兰州市民在银行兑换新钞。 徐雪 摄“压岁钱本身就包含一种特别美好的期望。以新钞的方式,我觉得也是一种传承,更能传递亲情之间的爱。”孙效芳说。
在兰州经营小商品的商户刘小敏说,近年来,红包的“花样”和质量在不断增多和提升,尽管受到“网购”的影响,店铺每年的红包销量也在1500多个。
兰州居民华承基偏向用伴手礼的方式祝福孩子,“由于孩子年纪尚小,家人电子支付的生活习惯让他对现金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选择他喜欢的玩具配饰作为春节礼物,孩子也很开心。”他说。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侯万锋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压岁钱的发展跟整个社会发展、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比如,20世纪60年代,那时物资匮乏,包括他在内的同龄人过年如果收到糖果,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20世纪70到80年代,穿新衣、戴新帽成为过年的‘仪式感’,也逐渐有了小额的纸币新钞作为压岁钱。”侯万锋说,现在,压岁钱也不再是过年的“标配”,形式变得很多样,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表达着美好寓意。(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