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画家陈幼白的“敦煌情结”
中新社天津7月29日电 题:旅美画家陈幼白的“敦煌情结”
中新社记者 田齐
“40多年前,我第一次踏上敦煌的土地,看见那些壁画,我整个人就震惊了。从看到敦煌壁画第一眼开始,我就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29日,美国全球艺术家联盟、世界艺术中心“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年逾七旬的旅美画家陈幼白在天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出生在北京,成长于天津,辗转中国、美国多地生活、创作的陈幼白告诉记者,自己酷爱画画,是遗传了父亲的艺术基因。“我父亲毕业于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我从记事起就跟父亲学习画画。”
1965年,21岁的陈幼白被时代大潮裹挟着,从“大天津”去到甘肃酒泉,“因为画得好,我被文化局选中当了美术干部,常常和临近几个县的美术干部一起去敦煌、祁连山一带写生。”在陈幼白看来,自己这是“因祸得福”。
“那时候千佛洞(莫高窟的俗称)没有电,有壁画的洞窟中也不能点烛火,我就带着镜子,靠镜子的反光,站在梯子上一点点地临摹壁画。带着馍馍和水,有时边吃边画。有一次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在床上躺了三个月。”讲起在敦煌的日子,陈幼白滔滔不绝。
陈幼白说,敦煌壁画最吸引他的地方是重彩画法,画面色彩斑斓绚丽,浓郁脱俗,与他此前接触到的水墨画笔法、意境不同,这让他感觉“耳目一新”。
据陈幼白回忆,当年国画大师吴作人去敦煌,路过酒泉,特意看了他的画展。“吴老夸我那张‘裕固族牧民放鹿’的画挺好,说我在造型和画法上都有新意,临走还给我题了两个字:拓新。”
前辈艺术家的鼓励,令陈幼白终生难忘。但临摹终究没有自己的发挥,不能准确传达自己的心境和思考。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1996年,一纸“世界工艺品博览会”邀请函,将陈幼白和他的敦煌壁画带到了美国。
陈幼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特别守旧的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包括敦煌壁画、飞天在内的中国符号,只有更多地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家个性,才能更快地走出国门、让世人理解和接受。”他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传统、现代绘画技法和中国敦煌壁画元素熔于一炉....。。
陈幼白的探索终于结出了硕果:其独树一帜的“重彩”作品,先后在日本、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等地展出,广受好评。1992年陈幼白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1997年获得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2010年,其创作的《反弹琵琶》代表天津艺术家入选“光华百年——世界华人庆世博美术大展”。
为表彰陈幼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其在敦煌艺术研究和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2015年1月,美国全球艺术家联盟授予其“艺术家联盟终身艺术成就奖”;今年6月30日,陈幼白在美国纽约领取了美国世界艺术中心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
陈幼白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酒泉生活工作16年的积淀和历练。“敦煌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重彩’画法的根在中国,在丝绸古道。”(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