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经营模式让农民增收有保障

21.08.2014  05:05

    【本报讯】8月19日,天气虽炎热,但位于西固区河口乡张家台村的千亩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加紧推进,北面的高科技育苗中心已经建成主体,30多座双面温室的墙体已经砌好,工人们正在由南向北依次固定钢架。该基地年内可生产蔬菜,运营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向当地农民提供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农民提供劳动力,由农民无偿使用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由公司高于市场5%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实现“有机种植、全程冷链配送服务、农产品全链条追溯监督机制和农产品品牌运营理念”的有机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让农民增收有保障。

    据项目负责人张恩辰介绍,西固区千亩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由甘肃明德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3000亩,总投资2.5亿元,第一期占地570亩,投资金额0.8亿元,现已正在进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建设;第二期占地720亩,投资金额0.6亿元;第三期占地1710亩,投资金额1.1亿元。通过应用先进的智能管理、种子选育、绿色植保等技术,引进先进的日光节能双面温室,利用植物和菌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植物热能为节能温室源源不断的提供清洁热源。通过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技术,对高原夏菜尾菜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低碳和零排放的承诺,力争成为国家级低碳农业示范区。

    记者从西固区农牧局了解到,西固区千亩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是兰州地区首家将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农业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复合型项目,主要进行“绿色有机果蔬的种植、生态养殖以及林果种植和观光农业,利用种植和养殖的废弃物进行有机肥料的加工或生产,形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打造一个集研发、种植、养殖、加工、存储、销售(配送)六位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业实体。”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效应、智能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完成全产业链的生态循环体系。不仅创新了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盘活农村土地、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土地、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创新了农民收入增加方式,通过经营日光温室,生产有机蔬菜,充分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永登瑞芝村——

    深山沟里种出美国西芹

    【本报讯】8月19日,记者走访永登县龙泉寺镇瑞芝村东2公里的一个山沟,山沟里100座银灰色的现代化高架温室大棚错落有致地一字排开,这些大棚占地400多亩。钻进3米多高的棚里,只见绿油油的青菜已经长到五六十厘米高。合作社的农民在自己的温棚里侍弄绿油油的美国西芹,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

    瑞芝村村主任巴俊涛介绍说,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后来经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牵头,这片撂荒地再现了绿色生机,一座座大棚里种出了精细蔬菜。村民们争相介绍说,原来,这个沟里有一口井,由于年代比较早,出水量不大,难以满足400多亩地的供水,再加上种的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效益很低,因此很多村民选择弃耕,成为撂荒地。2012年,村民曹延福把这片撂荒地流转过来,成立了龙泉寺富源特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吸引100多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与以前相比较,这片撂荒地产出了翻倍的经济效益。

    曹延福介绍说,为了重新盘活这片撂荒地,合作社把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后,重新在沟里打了一口井,保证了水源后,合作社主要成员到天水等地考察大棚建造和蔬菜种植情况,最后决定建造高标准的温室大棚。记者看到,现在建造的这种大棚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原来几个人费很大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解决。巴俊涛说,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后,合作社的农户去年种的菠菜和香菜、蒜苗,每亩收入大多在8000元左右。今年,大棚里种满了青菜,曹延福信心满怀,他说,今年大棚里种的是美国西芹,产量比较高,每亩产量不低于2万斤。“再过10多天芹菜就可以上市,到时如果每公斤不低于1元,每亩就有1万元的收入。”曹延福说。

    □记者张旭永特约记者满自文王立命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