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需要新“乡贤”文化回归
在皋兰农村,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干事兴村,德化育人,引领风尚,用自己的善行义举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农村经济发展的砥柱,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他们就是“乡贤”。如今,在皋兰城乡,乡贤文化正在兴起,深受乡民拥戴的“乡贤”们,支持家乡建设,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感染和教化身边的百姓,成为促进家乡发展、推动社会多元共治的力量源泉。
何为“乡贤”?《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开明之士,被称为“乡贤”,由此也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传统中国农业社会乡村自理自治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集中体现在建设家乡、改善民生、教化乡里、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为社会的稳定、文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今天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有值得“乡贤”文化发挥作用的地方。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走向解体。大量的乡村文化精英出于经济等利益的考虑纷纷走出农村,定居城市,而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也很少再返回家乡,农村文化正在快速“失血”。在如此背景之下,“乡贤”文化更显示出其积极的意义。《光明日报》于去年推出“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在全国各地发掘“新乡贤”和“乡贤文化”与新乡村建设的新闻故事、新闻人物和新鲜经验。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同时,不少从乡村走出的文人学者、退休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海外华人华侨等也正在加入其中。这些新时代的“乡贤”们视野开阔,资源广泛,对于哺育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如今返回故乡,奉献家乡建设,反哺故园的愿望强烈。
“新乡贤”和“新乡贤文化”的出现,并不是历史角色的穿越,而是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角色回归。目前,皋兰在全县6个乡镇57个村3个社区,推选出热爱家乡、德高望重、有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高,且看问题有见解、说话有分量的“乡贤”280名。在村民的眼里,乡贤都是品行端正、素有威望的“头面人物”,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既是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民事民治”、“民事民议”农村社会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村涌现出了一批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他们是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文化知识、经济上有带动力、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乡贤”。这些当代的“乡贤”对于建设新时代的村风民风、对于带动群众发展生产都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值得在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