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书法最新研究揭秘中国千年“书体之变”

25.05.2021  16:04

  中新社兰州5月25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高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要素之一,汉字的书写艺术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期间“因何而变”等问题长期困扰学术界。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通过多年对绵延千年的敦煌书法史进行研究梳理,逐步理清了中国书法历史演变和断代历程。

  “以往学者们研究中国书法多聚焦于某个朝代与历史时期的名家或书法流派,而对于字体、书体的历史演变、断代等问题尚显模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陈新长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分析称,这是由于缺乏贯穿演变始末的史料记载所致,而跨度千余年的敦煌书法却见证了“其中点滴变化”。

  以汉字为依托的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为主体的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在陈新长看来,敦煌书法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简牍,以及敦煌石窟墙壁上的题壁文字,敦煌地区遗存的碑刻书法等,还包括“草圣”张芝、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等当地代表性人物。

  “时间跨度400多年的敦煌汉简,700多年的敦煌遗书,加之其他敦煌书法遗存的补充,即是一部中国书法‘书体之变’史。”近年来,陈新长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数千件敦煌遗书和简牍,并拜访多位国内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和研究敦煌文化学者,完整理顺了敦煌汉简中的“”变和敦煌遗书中的“”变。

  陈新长说,连续反映两汉历史的敦煌汉简,正好是中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时期,承上启下的汉简书法是汉字字体由篆书逐渐演变到隶书的反映,且开启了后世草、行、楷书的发展。汉魏以后,中国书法的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已然完成,两千年来再没人能创造出第六种书体。

  陈新长研究发现,上起东晋,下至北宋(5至11世纪)的敦煌遗书,来源于汉简书法,其囊括了篆、隶、草、行、楷全部书法艺术语言,完整记录了楷书前后约400年的历史,提供了楷法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对于近年“先有篆书、隶书、楷书,然后有行书、草书”的观点,陈新长表示,敦煌马圈湾出土的汉简表明早在西汉中期就有了成熟的章草。它揭示出书法演变是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草书,然后才演变出行书、楷书的过程。

  陈新长认为,敦煌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源流所系,其代表了丝绸之路重镇敦煌文化圈的面貌。尤其是张芝创立今草,第一次使汉字书写成为一门独立的抽象造型艺术,在中国书法书体演变成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