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毅: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让每个人都不一样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营造统一的模式和标准
我来自西部地区,更确切的说是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问题更多,也是当前最迫切的话题。未来的教育围绕着公平应该怎么样做?
我更关心教育公平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确定。方向错了,很多问题都没有办法谈论,我想未来从整个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首先需要重新构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前我们过于注重知识,升学,考试;未来的方向我想更多应该是关注好奇心,学习的兴趣,儿童全面发展的素质问题。
第二,是公平的内涵和公平的方向。现在讲公平是标准化,很大的活动是建标准化学校,似乎这主要是公平,包括城乡一体化。但就我看来,恐怕核心还是多样化,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甚至是适应学生不同的天赋,这样才能讲公平。如果是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我认为是和公平背道而驰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以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不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不可本末倒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让每一个都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发展。现在更多的是学生被动适应。
第四,目前我们最核心的公平是师资队伍,特别是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和校长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名校”和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面临优秀教师来不了,留不住的问题。
最后是安全的问题,这是社会关注的,事故频发,现在教育系统呼吁太多,现在的校长老师甚至是局长核心是保安全。但是该管的没有管,造成学校的质量差了。因为大家认为公平没有做到不一定有责任,但是安全出了问题就会有重大的责任。另外,学校安全问题,不单是教育部门的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方能奏效。
教育均衡不是工厂化、一刀切
最近两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投入的资金非常大,核心是尽可能的让各学校之间在硬件,包括师资达到基本的标准。这种推动发挥了一些作用,特别是对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使得能和好的学校接近,主要是把底部托起,是否最终达到了公平?还没有。
这种情况下择校依然存在,可能到每个学校,条件差不多,师资大体差不多,但是对学校有需求,比如离家近一些;比如有的学生说喜欢音乐,希望那个学校有点音乐特色;学校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我们本身的均衡并没有很完全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均衡也会导致有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模子,工厂化的,大家是大一统的流水作业线,一刀切,如何适应学校的多元化需求,适应学生的禀赋特征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不是人人上名校
我认为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教育,应该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包括兴趣爱好、求知欲、想象力。从目前来看,很多的所谓好的学校,更多的还是强迫灌输,甚至是选好的生源,把学业成绩作为很重要的标准。
最近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兴起,看到很多同学坐一起都用手机沟通,不面对面沟通了,我们至少从人的最基本的表达,沟通,兴趣,潜能,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教育应该是不错的教育。最终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一定人人都要上北大清华。
现在的教育,包括在甘肃这样的西部很贫困的省份,现在上学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高中到大学没有任何的问题,前提不是人人上北大清华。现在的问题是,家长的期望都是孩子上北大清华,这样恶性的竞争扼杀了很多儿童的创造性和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