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拥堵费”真的是治堵良方吗

28.07.2015  12:16

    2015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州开幕。会上,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各大饱受堵车之苦的城市,均应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如新加坡、伦敦、米兰、纽约等地的经验,按重点程度划分区域,对进入的车辆收取适当额度的拥堵费,以市场调节代替过于行政化的干预。他认为,“广州比伦敦更需要用拥堵费来治拥堵”。          (《新快报》)

    收取“道路拥堵费”的做法最初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英国伦敦从2003年2月也开始采取类似的措施。从实际效果看,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将收取交通拥堵费提上城市管理日程。比如早在2010年,北京市就提出缓解交通拥堵六大综合措施,其中就包括收取拥堵费。此外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也都曾释放出类似信息,试探民众的反应。但因为民意反对声过于强烈,均未能付诸于实践。

    收取交通拥堵费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大致是这样的一种逻辑:即以经济杠杆来限制城市道路上的车流量,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从理论上来说,经济手段确实能达到控制车流量的目的。但理论与现实往往有着一定的差距,而由于城市拥堵形成原因的不同,国外一些城市成功的例子,也未必适应于国内的城市。

    尽管近10年来,中国的汽车事业发展迅猛,但本质上还属于汽车新兴国家,机动车保有量仍在不断的增长。收取拥堵费能否减少城市道路上的车流量,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更何况,收取拥堵费还面临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到底该怎么收,收多少?收多了,增加民生成本,反对声一定很大,收少了,不足以起到调控作用,不仅意义有限,反而会因为增加设备而加剧拥堵。

    最直接的问题是,收取拥堵费,就一定能保护缓解交通拥堵吗?事实上,国内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并不仅仅是由于机动车过多、车流量过大造成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城市道路空间有限,公共交通不发达,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比如日本东京等不少国外城市,人口密度和车流量均远远大于我国的一些城市,但交通状况却好很多。在这样的语境下,指望收取“交通拥堵费”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显然过于理想化,其所造成的结果极可能是,钱收了,拥堵却未能解决。

    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治理路径,收取“交通拥堵费”未必不可能讨论,公众所担心或者说无法接受的是,一说到社会问题,总是把目标对准普通民众,一说到城市治理,首先想到的就是收费或者收税。按市场经济办事,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经济杠杆来调节。以

    交通拥堵为例,除了收取拥堵费,是否还有其他配套措施?如果治理失效,有没有替代方案和应急措施?持此论者,有没有综合考量利弊得失?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只是单纯地提出一个建议,很难不让怀疑这只是哗众取宠,或者创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