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助推器” 培育新动能 ——探索推动提升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层次系列报道之三

08.06.2017  11:01

长期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路径、推手在哪里?这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破解的难题。

事实上,蓬勃发展的非公经济正日益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助推器”,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有的小微企业根植于产业沃土,有的民营企业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更多的非公企业在解决就业的同时,成为当地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静宁县鑫龙果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有根是江西人。他与静宁苹果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静宁苹果的优质口感让他下决心做苹果生意。

邓有根说,20年前,静宁苹果主要销售到香港,价格很高,但始终供不应求。在邓有根看来,静宁苹果种植面积仅仅是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中的一部分,种果树赚不赚钱还要看仓储物流企业的发展能否同步。

多年前,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鲜措施,苹果无法长时间储存。”邓有根在1998年建起了静宁县的第一个苹果贮藏冷库,延长了供货时段,解决了贮藏困局,苹果销售额直线攀升。

现在,遍布静宁县域的农民合作社、仓储物流企业、果蔬加工企业连同果树培植环节,共同打造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中,小微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开春,静宁县常津公司的苹果气调库门前是一番火热的买卖场景,果农聚在一起与客商洽谈订单,10余名工人紧张忙碌地将刚出库的苹果码放到等待外运的几辆大型挂车上。像这样有序的交易活动,在静宁县已经成为常态,“企业+农户”的模式不但将种植户的销售风险降到最低,更培育了科学、健康的产业链。

目前,依托苹果产业,静宁全县果园面积超过百万亩,依靠苹果一项,全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2016年岁末,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静宁苹果”以区域品牌价值132.15亿元荣登2016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第13位,品牌强度位列初级农产品第16位、苹果类产品第3位。

在静宁县,依托产业兴起的小微企业,成为当地苹果产业做大做强的“助推器”,优势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地方同样存在。

在平凉市崆峒区,非公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成为崆峒区地方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崆峒区有关人士表示,非公经济直接关系到地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崆峒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崆峒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近年来,甘肃非公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16年非公经济生产总值达3474.4亿元,占比达到47.6%,5年提高9.4个百分点,增长44.8%,非公市场主体达到140万户,增长一倍多,解决就业近500万人。

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统计数据足以说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有力“助推器”。但总体上看,全省非公经济发展仍很滞后,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很弱,非公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尚未达到半壁江山。每万人拥有的中小企业只有37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16户)的三分之一。浙江省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而甘肃省每220人中才有一个老板。

该负责人表示,非公经济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做好产业发展文章,组织引导非公经济参与开发。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把富民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制定规划,列出产业目录和项目,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品牌”的开发模式,引导和组织非公企业去开发。他举例说:“围绕种植业可突出苹果、中药材、马铃薯、制种、高原夏菜等产业;围绕养殖业可突出牦牛、肉牛肉羊、蕨麻猪、放养鸡等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可突出旅游、电商、餐饮、住宿等产业;围绕加工制造业可突出当地最具优势的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加工业园区,招引国内外最具实力的企业进行开发。

县域处于联结城乡的关键节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业内人士认为,在打好产业牌的基础上,还要鼓励非公企业积极投身小城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为此,必须搞好城乡统筹规划,开放城市资源,把县城及小城镇基础设施、经营性资源全部或大部分拿出来向非公企业开放,如城市管廊建设,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都可以采用特许经营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建设,这样坚持下去,非公经济势必成为县域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记者伏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