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确认”后没有招录,谁对学生负责?

26.07.2015  03:21

    重庆考生阳阳今年以671分成绩,成了重庆江津区文科状元。在今年填报志愿期间,经过反复联系和面谈,复旦大学招生组与其签署了一份“复旦大学2015年专家组咨询确认书”,承诺将其作为优秀推荐生择优录取。有招生组老师还告诉她,想被复旦录取,建议除复旦外不要再填报任何学校。可结果阳阳却发现自己并未被复旦大学录取,而是被上海另一所大学录走了。

    这一事件引发舆论哗然,因为,这揭了生源大战的短,也暴露出我国高校招生中存在的不规范。应看到,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发布禁令禁止高校采取“预录取”等方式进行招生宣传,但就眼下看,还是有个别高校不顾禁令,以承诺录取、咨询确认书方式“吸引”学生报考。

    一些高校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想争取本校在当地的招录优势,也是针对有的考生、家长填志愿时的犹豫心理给其吃“定心丸”。但这种做法,带有很强的忽悠性质。要防止高校为抢生源违规竞争,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禁令,禁止高校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及在招生宣传时玩各种花招,相关部门要鼓励举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像复旦这种咨询确认书,就是以前预录取的变种,也是对政策规定的架空。在招生咨询中,相关招生负责人竟给当事人做了“只填报复旦”的建议,试想要是考生结果落榜,谁来对其负责?

    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落实高校自主招生,但在现实中,推进自主招生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我国应该直面目前高考制度不利于学生充分选择和大学自主招生的弊端,以对教育、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拿出改革的勇气。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