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向农村倾斜体现更高层次公平
4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今年将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去年,我省通过这三项计划,有12.78万名学生走进了高校。今年,教育部要求“倾斜考生数量多、升学压力大的省份”,符合这些条件的我省更多农村学生将走进高校。
今年将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这对农村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高校招生比例向农村倾斜,体现了教育公平,尤其在当下社会阶层和利益分配日渐固化的背景下,高考招生向农村地区倾斜,更是对打破身份藩篱的玻璃天花板,疏通人才向上流动的通道,激发全社会积极向上,实现全社会更广泛的公平正义都具有现实意义。
高考,被誉为中国“最公平考试”。之所以获得如此赞誉,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考核,比的就是学业成绩的真功夫,因此高考称为是基层民众改变命运最主要的机会之一。但即使是这场“最公平”的考试,事实上也存在这许多不公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公平,有背景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不公平,尤其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城乡差别制造的不公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就此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根据央视2011年的调查,国内诸多高校农村生源出现低于30%的情况——清华大学农村生源仅占1/7;北京大学最近一些年农村学生比例在10%到15%之间。更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重点大学当中,农村生源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去年5月12日,清华大学就公布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获得保送资格、自主招生名额以及高考加减分优惠政策等方面,处于劣势。报告还显示,近三成保送生来自省会家庭;农业户口学生中,获保送资格的比例仅为0.3%。
这样的调查结果,不过是逼仄现实的一个侧面。造成农村学生录取率越来越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那里的中小学生只享受到了较少、较差的教育资源。正是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待遇,制造了农村学生高招录取率低的现状。高考是“唯分数论”的公平选拔,但是一旦这种选拔的前置基础就已经不公平,结果又怎能公平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各级政府在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上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实施了很多倾斜政策。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无法让农村学生享受和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为此,给予农村学生一定的补偿,才契合公平与正义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所以,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其实是一种政策性纠偏,是对农村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的一种合理补偿。相比高考录取“唯分数论”的简单公平和事实上的城乡差别,高考招生向农村倾斜体现的是更高层次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