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抱团发展 合作社撑起致富保护伞

05.06.2017  22:13

有什么主导产业,就发展什么专业合作社,这是近年来我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益探索。各类农民合作社,吸引了大批能人创新创业,实现千家万户的农业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之间的逐步衔接,撑起了农民脱贫致富保护伞。

眼下,皋兰县红柳村的韭黄陆续上市。过去的两个月,魏列成创办的种植合作社,每天都能销售1500到2000斤韭黄,因为不愁销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

通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皋兰县的蔬菜种植,向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农户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鼓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

合作社不仅解决销售难题,还为社员们提供技术帮助。武威市凉州区蜻蜓村村民刘迎菊,以前常常为种植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缺技术犯难。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武威市凉州区蜻蜓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蔬菜品质,成功注册了“蜻蜓村”瓜菜商标,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目前,这家合作社已经把优质蔬菜远销到新疆、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地,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现在,我省各类农民合作社逐渐壮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唱起了主角。合水县高台村,充分利用土地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庆丰黄花菜专业合作社,流转500亩土地种植黄花菜。合作社的社员成了流转地的产业工人,每天都有稳定收入。种植规模上去了,庆丰黄花菜专业合作社开始细算经济账,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延伸产业链。

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我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从“户户联合”升级为“社社联合”。白银市的4家果农专业合作社进行再联合,成立为一家联合社,在技术、品种、包装、销售、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截至2016年底,我省农民合作社有75000多家,加入社员163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54%,带动广大农民,一起干、一块闯,真正成为撑起农民脱贫致富的保护伞。

甘肃台综合报道

记者:兰州台,拜秀芬,王少博,武威台,李登生,王晓宇,庆阳台,梁湄,贾自正,王钧灏,白银台,李德强,孙晓莉,马耀娟,魏列芳

甘肃新闻·聚焦全省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