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春大礼包送给弱势群体
兰州晚报讯(记者张鹏伟实习生张建梅)1月25日,随着“暖冬行动”第33、34、35、36、37批爱心物资分别送抵陇西、环县、武山、成县、静宁山区学校,标志着“暖冬行动”第一阶段圆满结束。今天起,“暖冬行动城市大爱”温暖起程。本报将慰问遍布在城市角落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群、社区贫困户、五保户等城市弱势群体以及环卫工、交警等基层建设者,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和新春大礼包。
九百件新棉衣分别送抵我省五个县
连日来,我省中小学已经全部放寒假,为了尽快将新棉衣分发至山区孩子手中,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和志愿者分别将“暖冬行动”第33、34、35、36、37批爱心物资共900件新棉衣分别送抵陇西县马河初级中学、环县杨坪沟小学、环县合道学区、武山县大青山小学、武山县王家台小学、成县宋坪学校、成县府城小学、静宁县阴坡嘴小学、静宁县细湾小学。
从兰州驱车到庆阳市需要6个小时,从庆阳市到环县需要4个小时,1月22日,一路颠簸10个小时后,爱心团队终于抵达环县杨坪沟小学。志愿者小马一下车便情绪激动地感慨起来:每次去环县,出发前心里都会莫名的惆怅。偏远和路途的颠簸,实在让人不敢轻言前往。高速倒也没什么,只是环县贫困地区的山路绕来绕去,开车行驶途中不免让人提心吊胆。
这所学校身在大山深处,好多孩子穿的衣服不是破旧,就是鼻涕一层摞一层,书包也好像出土的文物一样,一些桌子缝隙很大,凳子甚至是三条腿。
“家里普遍离学校比较远,有的孩子需要过一条河,翻几座山才能到学校,低年级的孩子走不到学校我们也不放心,就陪着孩子们来一起见证这个快乐时刻。”和去杨坪沟小学一样,每到一个捐赠学校,家长都陪同孩子早早地在学校里等待,而老师则急忙拉着大家去火炉旁烤火。
“你一定要讲两句,鼓励鼓励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天气很冷,应该让孩子们尽快穿上新棉衣回家,但几个学校的老师认为爱心捐赠除了对山区孩子物质上的帮扶,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鼓励。
这5批爱心物资的捐赠均没有举行捐赠仪式,在记者对孩子的几句简单鼓励声中,志愿者便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物资,并帮他们穿戴。
“眼看放学了,没想到能等到你们的捐赠。我们等再晚心里也是暖和的。”这是所有受捐赠学校老师的共同感受。
捐赠结束,在返兰的路上,记者往往会看见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又穿梭在山路上回家,孩子们一字排开,走一段,跑一段,让人心疼,让人心痛。
这5批物资的送达,也标志着本报2014“暖冬行动”第一阶段圆满结束。
留守儿童是活动重点帮扶对象
本报“暖冬行动”第一阶段旨在为山区孩子捐赠新棉衣、新手套、新围巾、新帽子、新书包等暖冬套装,帮山区孩子温暖过冬。从2014年11月底开始,本报先后将37批物资分别送递榆中、皋兰、永登、静宁、会宁、靖远、秦安、庄浪、灵台、环县、成县、天祝、临夏、广河、玛曲、卓尼等我省多个县区的贫困山区学校。
每到一个学校,记者在负责发放物资的同时,也走访调查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记者发现本届“暖冬行动”帮扶的孩子中大部分依然是留守儿童: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孩子们便留在家里靠爷爷奶奶看养。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产生严重自卑感,喜欢孤僻独行,不愿与人群相处,常常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在一个外人难以进入的空间。部分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成为最需要关心的群体。
捐赠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在学校里,志愿者都会将物资全部分发到孩子手中,并帮他们穿戴。穿上新衣服后,孩子们都会开心地露齿大笑。但不一会儿,很多孩子便把新衣服脱下来装在袋子里,说“新衣服留着过年穿”。这些简单却惹人怜爱的细节,令人深思。
“用爱温暖了孩子,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参与本报2014“暖冬行动”的志愿者达近百人,每次捐赠他们都劳心劳力,却从没有怨言,默默地践行着一个志愿者的神圣使命。
﹃新春礼包﹄温暖弱势群体和最美劳动者
“贫困地区的孩子需要帮助,但在城市的角落,孤寡老人、残疾人群、社区贫困户、五保户……那些城市的贫困家庭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在城市里,还有一些人,他们在最苦最累岗位维护着这座城市的美丽。那些可亲可敬的环卫工人、那些被誉为“电线杆”的交警等城市最基层的建设者,也需要一份理解、一份关爱。”连日来,在本报开展“暖冬行动”第一阶段的同时,有很多市民纷纷致电建议。
明天是腊八节,羊年春节的幸福味儿一点一点浓了起来。今天起,本报启动“暖冬行动”第二阶段之“暖冬行动城市大爱”关爱行动,为每位帮扶对象送去一袋米、一桶油、两双老北京布鞋等春节礼包,并为交警等基层工作者送上鲜花等爱的祝福。
春节前,本报还将组织召开一年一度的兰州好人见面会,在兰州好人交流碰撞公益新理念的同时,本报将对过去一年兰州晚报“好人好报”公益品牌的诸多公益行动进行总结,并对甘肃好人好报公益联盟表现突出的个人或组织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