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一下“批评赵本山现象”
作者:郭文婧
赵本山最近很红,却不是因为他的表演。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的他,却接连缺席中央、辽宁省、铁岭市三个级别的文艺座谈会。一方面,赵本山本人“激动得睡不着觉”,表态“我听党的话,我听老百姓的话”,正寻求“高人”帮助;另一方面,是关于赵本山被“抛弃”原因的揣测,是关于过往作品的抨击,甚至再次舀起其已经移民的旧闻。
如果赵本山本人及其所主持的本山传媒没有法律方面的问题,即使他过往的作品确实存在一些导向上的瑕疵,是否要缺席铁岭市的文艺座谈会,本身就是应该反思的,将缺席原因归为“上面这么安排的”可能就更不负责任了。座谈会,除了导向象征的作用之外,其实还有帮助人的功能。赵本山的“小品”上了20年春晚,在其后“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观众投票中曾连续15年获第一名,我们要的不是抛弃他,而是如何让他更好地发挥作用。
赵本山从事的是文艺工作,当然需要文艺批评。但是,真正的文艺批评,不应该是政治揣测,不应该是“文革式”的阴暗道德扣帽,而是要进行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仅仅根据缺席三级座谈会就得出赵本山“被中国主流社会抛弃已成定局”的结论,是不是太早了?拿出他的“自救”言行开刷其“不自重、不自尊、不自爱”,居心又何在?这与文艺批评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赵本山的走红,是一个时期社会文艺追求的缩影,他只是遇到了一个有梦的时代。赵本山的问题,有他自己一味追求“有趣”娱乐至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原因。央视春晚成就了赵本山,央视担任赵本山小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把关人”,赵本山的错,究竟是他本人的错,还是央视的错?即使是央视之错,这与整个社会文艺批评精神的堕落有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在新时期对赵本山进行文艺批评,是不是应该有新的思维和方式呢?
赵本山作品的文艺不在于搞笑,小品如果不搞笑,那实在是太搞笑了。其实,我们时下的文艺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有意义和有趣完美融合,甚至是割裂了。正经地板起面孔,群众却不待见;嬉笑怒骂完了就完了,没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少,赵本山作品的有趣还是有价值的,只是需要更有意义而已。成也萧何败萧何,赵本山过去一个时期的得失都在于其紧跟时代,如今面对变化的环境,他再次做出紧跟时代的努力,这又有何不可?实际上,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赵本山。
“随时都等着一些辉煌和不幸发生”,“光环和屎盆都有可能扣到你的头上”,“你得害怕,你胆儿得小”……赵本山过往的语录,没想到自我言中。艺术家的灵魂决定作品的灵魂,只有艺术家有真正的灵魂,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赵本山的小品,有时庸俗,有时通俗,有时艺术,有时铜臭,表面上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本质恰恰在于真正灵魂的缺失。在这个时代,缺失灵魂的,又何尝只有赵本山?
舆论关注赵本山是一个好现象,但对文艺批评者来说,至少应该来一点专业精神吧!对赵本山,我们也许还是应该坚持“治病救人”的原则吧!即使赵本山倒掉,也不意味着一个时代已经终结。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文艺批评者需要向前看,需要拿赵本山说事儿,但绝不应该仅仅拿赵本山说事儿,希望用专业精神,让子弹来得更猛烈些,也飞得更长一点。(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