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一年综述

20.10.2014  10:18

一份抢眼的扶贫攻坚成绩单

——我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一年综述

  记者 宋振峰

  甘肃,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

  谁不想过上好日子?甘肃,不能总是垫底靠后。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甘肃,不想拖后腿!

  可是,怎样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呢?

  适应发展新形势、顺应百姓新期待,经过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2013年9月17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紧接着,在去年10月18日召开的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向全省发出了动员令:“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奋力谱写‘中国梦’甘肃美好新篇章!”

  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236”扶贫攻坚行动,打响了甘肃新一轮扶贫开发战!

  “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一幅幅扶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面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如果用一个长长的摇臂摄像机来拍摄过去一年甘肃扶贫攻坚的整体图景,人们会发现,镜头中,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陇原大地广袤的土壤中繁衍生根,蓬勃的希望已从大地深处孕育升腾。

   “1236”扶贫攻坚行动,切中了脱贫致富亟须解决的要害问题,制约发展瓶颈得以破解

  何为“1236”?

  “1236”,即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做到不愁吃、不愁穿;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其中,“一个核心”“两个不愁”“三个保障”是攻坚目标,既明确了脱贫致富的根本任务,也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突破”是攻坚重点,既抓住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亟须破解的瓶颈制约,也切中了脱贫致富亟须解决的要害问题。

  思路清、方向明,甘肃开始了大踏步的追赶。

  行路、吃水、用电……这些事关百姓生活的“小事”,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却是能否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制约因素。不突破基础设施瓶颈,脱贫致富如空中楼阁。

  下功夫帮助贫困地区“换穷貌”!甘肃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底,甘肃仍有52%的通行政村公路没有硬化。去年,建成通村道路8000公里,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今年,计划建成通村道路1.13万公里,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68%;

  ——2012年底,全省还有52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去年,解决了2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今年将解决贫困地区180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了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去年投资18亿多元,使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60%。今年落实投资18.6亿元,年底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80%;

  输血莫如造血。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突破口,甘肃下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

  2013年,甘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4.2亿元,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铺天盖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收入占到了贫困农户总收入的40%以上。今年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7.6亿元,贫困地区富民增收产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富民多元产业,宛如一个个引擎,撬动着贫困群众“传统观念”,将他们带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速路上。

  甘肃有200万人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以加快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下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2012年底,全省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群众23.5万户112万人。去年投资7亿元,完成了1.84万户8.89万人的搬迁任务。今年落实投资60.6亿元,完成4.68万户23.34万人的搬迁任务,目前项目开工率达到80%。

  在贫困地区,有致富的想法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想发展产业的时候,不少人就卡在了缺钱,特别是缺少启动资金上。

  打通农村金融“血脉”!去年以来,甘肃千方百计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加快构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协调配合,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民间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打造了开发性金融等12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今年截至7月底,全省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7.1%。

  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兜住底”“补短板”,一张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正不断织就织密。

  去年以来,我省相继制定了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支持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坚持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今年,教育部门确定向58个片区县扩大定向招生计划8910名,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年底将达到87%;组织实施1428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年底将达到55%;全省1228个村“乡村舞台”建设试点全面启动,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年底将达到10%;全省参加新农合人数达1923万多人,参合率达到98.1%。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是发展能力不足。以提高基本素质为突破口,下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我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整合规范了各类培训资源,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劳动力教育培训和10万名“两后生”学历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今年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83万人,17.9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国9个劳务输出重点省、30多个市建立了省际协作关系。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六大突破’有序推进,扶贫效果逐步显现。全省在去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的基础上,今年再减贫140万人的目标能够实现。”省扶贫办主任周兴福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