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现场推进会在甘肃景泰召开

01.09.2017  09:04

人民网景泰9月1日电(王文嘉)8月31日,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现场推进会在甘肃白银景泰县召开,来自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就全国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相关政策及技术经验等进行了分享交流。

景泰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门户、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l974年,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景电一期)建成后,黄河水被提高406米后灌溉景泰川,使这里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百里米粮川,养活了几十万的农业人口。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景电工程没有配套的排水系统,致使地下水位持续抬高,盐水排不出去,沉积在低洼处,导致土壤出现盐碱化,许多土地被迫弃耕。

盐碱危害区被景泰县列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的三大贫困片区之一,景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在盐碱危害区抓好治理,坚决打赢攻坚战的思路。景泰县委书记李作璧说,“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们决定采取科学排碱、种植耐碱作物和水产养殖治碱相结合的方式。”在探索盐碱化治理的实践中,景泰县提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思路,探索出了以水产养殖治理土地盐碱化的新路径。

据悉,截至今年8月,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800亩,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盐碱地7000余亩,投放鲤鱼、鲫鱼、虹鳟等鱼苗198万尾,南美白对虾2000万尾、河蟹1.5万尾。李作璧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景泰县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总结完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新模式,努力打造甘肃水产养殖大县、全国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表示,今天在景泰充分感受到了“次生盐碱撂荒地开渔塘,种养结合双丰收助扶贫”的喜人成果。事实证明,景泰县实施的“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发展模式有效可行。李书民强调,景泰县要进一步按照中央扶贫工作精神,加快推进示范推广工作,鼓励渔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将全县6.5万亩因次生盐碱化导致的盐碱撂荒地利用起来,实现景泰盐碱地渔业的大发展,为广大因盐碱而贫困的地区建立技术示范样板。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妥建福表示,景泰县是甘肃省中部次生盐碱化受害重灾区之一。近年来,在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帮助下,成功探索出生态养鱼治碱路子,为甘肃省沿黄灌区及河西走廊地区低洼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生动实践。甘肃省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农渔结合、循环发展导向,调整优化渔业生产布局,支持农渔复合经营,做足特色渔业文章,为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表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加大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力度,为景泰县以渔治碱、发展渔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逐步扩大景泰县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面积,使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成为景泰县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并总结推广景泰县的先进经验,帮助更多地区推进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工作。

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鲁民介绍了景泰分中心筹备情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为景泰分中心授牌,景泰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文玲接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曹文宣、李书民、崔利锋还分别为养殖户代表赠送了科技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