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扶贫先扶智 贫困地区教育需“先扶”
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尽快实现整体脱贫?3月2日、3月3日,本报特派北京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就我省扶贫脱困话题,采访了几位参加全国两会的在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结合自己的调研以及扶贫经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武威市古浪县县长杨东结合古浪县的扶贫经验为我省整体脱贫开出了新的“药方”。药方的核心就是通过异地生态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为“精准滴灌”式扶贫。
据杨东介绍,古浪县启动异地扶贫搬迁,依托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开发闲置土地8.62万亩,以实现“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
此外,为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该县实施产业扶贫战略,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围绕“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林”的目标。
“扶贫工作重在扶智扶志,教育扶贫就是为了扶智扶志。”杨东建议,为了让困难群众从被动脱贫走向主动致富,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劳动力技能培训。所以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要实现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就要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谁?谁扶?怎么扶?这就要求对扶贫资源实现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杨东代表说。
石寿芳代表:要让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
我省如何脱贫,不少人大代表都在思考。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石寿芳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推动贫困地区尽早摆脱贫困,关键一点要促进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环境差,公共服务严重欠缺。”石寿芳细数他调研的结果。根据调研,石寿芳将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划分为儿童教育、疫病防控体系和基层文化体系。他建议,为了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地入学,最大限度降低贫困地区适龄儿童辍学率,国家应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统筹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重点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此外,在贫困地区建设标准化的村级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从而健全贫困地区的疫病防控体系。此外,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石寿芳建议,国家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文化和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的行政村有标准的文化活动室,乡镇有标准的综合文化站。
马邦河委员:要想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差
“我通过调研深刻体会到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马邦河拿着一份《关于请求立项建设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的提案》。
积石山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毗邻青海省民和县,大河家镇地处甘青两省五县交汇处,与青海省民和县隔黄河相望,距临夏州州府所在地临夏市75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200公里。但由于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路网不完善、通行能力差,到兰州、西宁两个省会城市的行车时间都在三个小时以上,是临夏州8个县市中唯一一个没有高速公路辐射的县,严重制约着全县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进程。
马邦河委员还提交了《关于请求支持甘肃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成立一所高职院校,就能促使职业教育中高职一体化发展。
数字说甘肃扶贫5年、112万
我省将力争利用5年时间,使约112万有强烈搬迁意愿的群众实施扶贫搬迁,让这些居住在深山区、林源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等地区的贫困群众“挪穷窝”。
95%、80%
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到2016年,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
80%、100万户
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到2016年,我省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达到95%以上;在农村住房建设方面,到2016年完成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房砖混砖木结构全覆盖。
信息来源:兰州晨报 崔亚明 梁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