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环境满意度逐年提升

29.08.2015  02:51

    近年来,我市一手抓铁腕治污,一手抓生态保护,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逐年上升。

    蓝天工程优良天数逐年有增

    2012年以来,我市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重大民生、普惠民生、公平民生的政治工程来抓,拉开了兰州市大气环境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的序幕,并逐步建立起具有兰州特色的治污机制。今年,我市圆满完成了六大燃煤电厂和西北铁合金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的烟气深度治理,全部达到了新的排放标准;实施了89万平方米未供暖楼院供暖改造;完成了全市121家加油站和76台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对城区869.6蒸吨燃煤小锅炉进行了集中整治;对3000余家餐饮企业强制性推行清洁能源和油烟治理,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举措,我市27个纳入国家“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考核的污染减排项目和纳入全市“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业治理项目提前一年完成。

    污染减排任务圆满完成。近三年内共削减化学需氧量9983.63吨,氨氮2202.69吨,二氧化硫57392.04吨。建成了重点污染源综合监控与智能预警系统,并全面开展了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4.7分贝,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小于3.0℃。

    2013、2014年空气优良天数分别达到299、313天,优良的环境空气质量刷新了人们认识中雾霾漫天的昔日记忆。

    碧水行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今年,我市在刘家峡开辟第二水源,预计2016年底建成投运,届时我市将彻底结束全市单一水源的历史,确保市民喝到更加健康安全的饮用水。

    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我市不断加投入,进行雁儿湾污水处理厂、西固污水处理厂、盐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改造提升,建设沙井驿、彭家坪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提升泵站,巩固提高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能力。推进城市和农村垃圾等固体废物和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县区级标准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及收运设施建设工程和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永登秦王川灌区、榆中三电灌区、皋兰西电灌区要普及节水灌溉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

    在工业方面,我市扎实推进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围绕工业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十大节能工程,加快再制造业产业发展,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完善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体系、绿色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实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提高中水回用率。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和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切实抓好社会节电、节水、节能管理,集中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全面实行集约使用土地,枕河而居,不忘加大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市对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步伐加快,编制完成了《黄河兰州段(新城大桥—桑园峡)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启动实施了万亩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并被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年—2015年)》,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如今的兰州,通过生态与景观恢复性建设,湿地保护及生态恢复治理,初步实现了黄河兰州段湿地系统的良性循环及黄河两岸绿树成荫、鱼鸟翔集的自然生态景观。

    五彩缤纷的黄河风情线形成独特的“绿色景观长廊”。河山呼应、水天一色,美丽的兰州分为妖娆,处处充盈着亲水、亲绿、亲生活的和谐生态氛围。临河绿色出行健身步道串珠连接景点、公园,沿城区黄河两岸40公里范围内建成绿地约150余万平方米,打造“一轴、三卷、五线、六路、十五园”的秀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