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把心安顿好了吗
《把心安顿好》是周国平先生2006年以来的最新随感,也是作者的第四部随感。(前三部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作者思考的中心是价值观问题,对何为圆满的人生进行了诠释: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前几日比较清闲,正好办公桌上放着学生还回来的周国平先生的《把心安顿好》,趁机又翻看了起来。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因为这本书的影响,我连续读了周先生的五六本书。在40岁左右的时候,读到周先生的书,尽管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但我还是庆幸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年龄段“相识”了周先生,相识了自己。
第二遍读这本书,跟第一遍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尽管第一遍之后也写了读后感。
打开第一页,又一次看到了周先生命名此书的本书中的一段精彩哲理。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重读这本书的感受。
哲学的引领
虽然我没有系统地学过哲学,但一直以来对有关世界和人性根本问题的理论比较感兴趣。直至读了周先生的文章之后,我才知道了哲学对人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哲学的用处》章节中,周先生这样进行论述:“哲学让人从当下的具体生活中跳出来,给人一个更高的视角。有没有这个更高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有,大苦难也会缩小,不能把你压垮,如果没有,小挫折也会放大,把你绊倒。你尽可以在人世间执著地追求,但是,有了哲学,你就有了退路。”由此,我可以说,哲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显见的物质财富,但是它引领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站在高处的自我”。我常说,一个人做事和看问题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成败与认识的深浅。周先生说,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我也相信周先生的这个观点,作为万物之灵,人作为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如果没有灵魂,跟生物又有何区别?“哲学并不提供答案,它只是推动你去思考。”人因为有了思考,才变得更加有智慧。学点哲学吧,学会思考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乏味和平淡。
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是什么,或者说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这是周先生在他的诸多书中不止一次所涉及探讨的问题。“物质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遗憾的是,现在人们都在拼命追求有限的快乐,甘愿舍弃无限的快乐,结果普遍活得不快乐。”那么,精神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周先生这样论述:“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等这些心灵的创造,到底我们追求了多少呢?那些以外在的财富炫耀来标榜自己幸福和快乐的人真的幸福和快乐吗?因为没有尝过心灵的快乐,他们只能浅薄地认为自己拥有了超过生活必需的财富就是拥有了幸福和快乐。其实,这些人不仅仅失去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更受制于财富的羁困,连心灵都是不自由的。
教育的深刻解读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生长,是多么一个对教育的贴切说法。那么,我们做到“教育即生长”了吗?没有!我们在拔苗助长,在压制生长,在扭曲生长,在变态生长。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封闭的,教育追求是功利的,最重要的是丧失了把孩子培养成为幸福和优秀的人的价值观,尺度极其狭隘。在这样的体制下,教师、家长、学生均疲于奔命,失去了孩子幸福的童年,失去了成人应有的快乐生活,致使整个社会怨声载道、无可奈何。处于这样的体制和境地中的教育者的我,更应该积极地去思考,努力能让自己在镣铐之中寻找到自己和学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教育心愿。
完整地把一本书读两遍,似乎这还是首例。这完全来自于自己的喜好。喜欢了就去做,还犹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