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甘肃戏曲片借力电影节再出发
实际上,在中国电影逾越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标志性事件都是从戏曲片开始的。可以说,戏曲电影在中国电影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年底,中国电影界最高荣誉政府奖“华表奖”首次授予了我省戏曲片《锁麟囊》,令甘肃戏曲界振奋不已。中国戏曲与中国电影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我省戏曲片发展现状怎样?该如何借力电影节再出发?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我省著名戏剧评论家肖美鹿。兰州晚报记者何燕/文首席记者马军实习生王亚斌/图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和起步于1905年,开山之作《定军山》恰恰是戏曲片。”肖美鹿所言非虚。2005年由中国邮政所发行的中国电影百年纪念邮票主体,正是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派”创始人谭鑫培在《定军山》中扮演黄忠的剧照。1905年适逢谭鑫培六十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萌生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就此诞生。据说《定军山》当年拍摄完成即拿去前门大观楼放映,万人空巷。“这部戏曲片对中国戏曲事业和中国电影事业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1948年,中国几代电影人不断探索并借鉴国外经验,解决了“拍《定军山》所使用的胶片蜡易损坏、不易保存”的技术难题,拍摄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而《生死恨》恰恰又是一部戏曲片。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也是戏曲片
1953年底,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拍竣,也是戏曲片。“越剧名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祝》,当时风靡一时。”肖美鹿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用《梁祝》招待各国记者,各国记者为之惊叹。惊叹于影片的色彩之美,惊叹于中国古代长袖飘飘、士子文人的儒雅之气、越剧音乐的优美旋律、故事本身和“化蝶”结局的凄美动人。周恩来总理机智幽默地用“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向各国记者形容这部影片。“如果不是电影的广为传播,越剧艺术可能仍局限于江浙一代的舞台,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熟悉。”
陇剧《枫洛池》差点拍成电影
“1959年,陇剧《枫洛池》进京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肖美鹿告诉记者,《枫洛池》当时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它的成功并不在于掌声雷动、获得大奖,该片带动了新中国成立后整个戏曲艺术革新的高峰。文化部为《枫洛池》举行了专场演出,全国各地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文艺工作者“闻风而动”,挤在这一天、这一场去观摩和学习。
如此轰动效应的陇剧《枫洛池》,为何没能拍成电影?肖美鹿说,当时其实很多著名的电影界人士建议,秦腔《火焰驹》已拍成电影,陇剧《枫洛池》也应拍成电影。但当时省内的一些人坚持认为,取得这么大成功的一部剧“要拍就拍彩色的,不拍黑白片”。当时囿于拍彩色影片财力有限,其后又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再后来就到了“文革”,《枫洛池》拍戏曲片的设想就此被长久地搁置起来。“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机会稍纵即逝,站在潮头浪尖,抓住机遇就能成功;而片刻的犹豫,等潮头落下,融入一片汪洋,每个浪花都很难再显现出来。同一时期黄梅戏《天仙配》拍出黑白片后,全国人都会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如果当时《枫洛池》拍成了戏曲片,很有可能,全国人民哼唱的就是《枫洛池》最后那段嘛簧了。”
肖美鹿表示,甘肃值得骄傲、可以“大书特书”的舞台艺术作品有很多:1956年的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1959年的陇剧《枫洛池》和1978年的话剧《西安事变》,以及后来的两部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等。早期电影以《黄河飞渡》和《红河激浪》较为出名,甘肃电影从起步开始就带为明显的本土文化特色,讲述的是这一片热土上生存的人和故事。
而今省内戏曲片在电影上的最高成就,莫过于2013年12月26日,中国电影界最高荣誉政府奖“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授予我省秦腔戏曲电影《锁麟囊》。“这部戏曲片的拷贝卖了很多,在农村院线中极受欢迎,到现在还一直在放映。”据悉,该片共在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宁夏、新疆等农村院线播映约35000场,吸引了2100多万秦腔票友观看。
“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兰州举办是金城文化界的一大盛事!”肖美鹿讲到甘肃戏曲借力电影节再发展时说,从源头看,“电影和戏剧是同根生出的两棵大树”,都有编剧、导演、演员、场景和观众。同时,又各有优势,电影传播面广、可重复放映;戏剧与观众面对面,台上台下互动效果好。这样一对艺术天地中的“姐妹艺术”,都是“活态”艺术,“血缘”关系最近。甘肃拍戏曲片有着丰腴的戏曲文化“富矿”。肖美鹿相信,不久的将来,陇剧等优秀的甘肃地方戏曲都能搬上银幕,这是符合当前文化发展潮流的,对于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对于保护我省特有的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