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急诊室虽不见硝烟,但却是“战场”

03.07.2014  04:52

    正当辛勤劳作一天的人们已进入梦乡。此刻,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外,一辆120急救车呼啸而至,打破了夜的宁静——“快!快!让一让!”急促的呼喊声、脚步声、呼痛声以及医学仪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与夜的静谧形成了强烈反差。为了体验一下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的工作,记者于7月1日夜间来到了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室。经过一夜的体验采访,记者感到医院的急诊室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A

    抢救生命:他们在与时间赛跑

    每天下午5时30分,当人们开始准备下班回家做晚饭时,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开始了自己的夜班工作,七八位值班医护人员,将围着15张移动病床“战斗”到第二天早晨8时。

    “入夏后是急诊部门最忙的时候。”抢救室护士长鲁海燕说,每年这个时候,因为创伤、急腹痛、心脑血管疾病、中暑、车祸、打架斗殴、醉酒、中毒、“三无人员”等进入抢救室的患者最为多见。

    7月1日晚7时30分,一辆来自七里河区某家属院的120急救车一路鸣笛而来,车上载有一名病人及其家属,接到抢救信息后,包括护士长在内的4名护士一路小跑迎到救护车前,迅速递上氧气瓶,询问病情,同时陪家属将推着患者的移动病床迅速推到了抢救室。来到抢救室时,患者只能平平地躺在病床上,嘴里不时发出粗重的喘息,每一呼一吸肩膀都在上下耸动,护士立刻上前测量血压、心电图、心率、验血……护士一边进行抢救,一边迅速请来值班医生进行诊断。

    患者为78岁的高龄女姓,初步诊断为言语不清、高血压脑病,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了头颅CT、血常规、肾功、离子、血糖等检查,患者血压为100至210,医生现场给予患者降低颅内压、改善循环等治疗,于2日凌晨1时40分自行回家。

    这边的忙碌还没结束,另一张病床上,蜷缩着的一位中年男子,因为疼痛,他一只手紧紧按着头部右侧,发出低微的呻吟。“测血压、上心电监护!”值班医生一路小跑着下达口头医嘱,一边匆匆赶往另一张病床。

    “医生,我身上没带够钱,先帮我爱人做一下检查吧!”刚坐到电脑前,前一名病患的急诊抢救记录单还没完全录入完,另一名因突发呕吐的病患家属有点儿着急了,护士长鲁海燕起身走到家属面前安慰,“已经将检查单送去化验了,稍微等一会就好了,我们会以患者为重,让你们先看上病,别着急。

    一切安排妥当后,鲁海燕才松了一口气坐下来,此时鲁海燕头上已经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B

    他们时刻准备“战斗

    抢救室里是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抢救室外的急诊科也在这个夜晚有些不平静。虽然时间已接近凌晨了,但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过道里,仍站着许多前来就诊的市民。

    当夜23时15分,120急救车送来了一位眼外伤的女患者,经急诊室外科大夫马龙戈诊断后,给予止血、抗炎等对症治疗,并转该医院眼科做全面检查,留急诊室观察治疗。

    当夜,急诊室内科医生王淑琴、外科医生马龙戈除了要在抢救室接诊外,还担任着留在急诊室病房的十多位患者的巡查任务。急诊的病人刚处理完,他们就要到抢救室里巡视,确认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后,他们又要一刻不停地回到急诊科去。

    “作为医院急诊室的医护人员,有时候一名大夫在各个病房里来回转动,从下午5时30分接班到第二天上午8时交班,近15个小时内几乎不敢合眼,在第二天上午的最后一轮巡查结束并交完班后,这些医生的瞌睡就立马来了,当时就可以倒头睡觉。”急诊室主任滕青平说,同时,由于紧绷了一夜的神经刚刚放松,还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这就是一位夜间值班医生的真实工作状态。有病患,他需要不停地忙碌、奔走;没有病患,他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准备着可能到来的“战斗”。

    C

    他们耐得住“寂寞

    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室的过道里,还摆放着3张相对病房里的病床要矮许多的床。出于好奇,记者找到了当班的护士长鲁海燕了解情况。据称,这是为了那些醉酒患者而特意制作的矮床,在使用过程中还在床下铺上毯子,一旦醉酒者摔下来也不会受伤的。

    在急诊室还有一个类似于ICU的抢救病房。里面横竖摆放着的几张病床,躺着当日夜间被送来的两位重症病人。与外间的抢救室相比,这里已经寂静了许多,除了病人时粗时重的喘息声与仪器的滴答声外,再也没有其他声音了。而在这个病房里,一直有一位医生在“孤独”地守候。

    “这里面两位病人的病情已基本稳定,如果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就等天亮后将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送往本医院相应的科室进行治疗。”鲁海燕说,实际上与外面的“急乎乎”相比,这里的“慢吞吞”更让值班医生难熬。因为在这个病房里的医生或护士不仅连一个讲话的人都没有,更肩负着所有病人的安危,如果外间忙起来,没有人来替换,里间的医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很难抽出来。

    的确如此,这位戴着口罩,一言不发的医生,一直在病房里来回踱步,一刻不停地“视察”着每一位病人的实时病况,见到门外的记者,他也只是摆了摆手,示意别进来。

    D

    大多医生都“有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医院对于急诊室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知识面要广,而且心理素质也要好,同时,要有绝对的急救技能。

    “特别是120急救车送来的‘三无人员’患者,不要论其穿着脏烂了,一旦实施心肺复苏术,有时候可能因其本身长时间吃喝不规律,且大量缺钙等因素,患者的骨质比较脆弱,在实施心肺复苏术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肋骨骨折……”急诊室主任滕青平说,有时候,急救车送来的病人下车后还可以走进急救室,但正当他们在给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时,患者的病情会突然加重,还有患者瞬间死亡。其实,医院急诊室一天中最多接诊病人达66例,少的一天也有二三十例。而且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强。一些病人被送进来的时候,都按正常程序为他们实施救治,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严重的病,但过不多长时间病情会发生突变,这些是无法预料的。所以有家属不理解,以为是在救治环节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与矛盾。

    据了解,医院急救室的医护人员同时还承担着省市各类应急保障任务,一年当中要参加如马拉松比赛、中高考等大大小小应急保障30多次。

    “我们每个人的神经,在每天的工作当中都绷得紧紧的,只有在轮休时才会稍微放松一下,即使这样,我们急诊室的大部分医护人员已经患上了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今年40岁的护士长鲁海燕说,七八年前她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症,每当夜间,只要接到医院急诊室打来的电话,除了去医院加班外,如护士询问一些事情的电话,她就再也睡不着了。像他们急诊室的34名医护人员中,除了新人员外,其他的都不程度患有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兰州晚报记者滕效宏实习生马玲王运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