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拉黑父母”放大亲情交流障碍
作者:木须虫
父母发来微信验证,你会不会将他们加为好友?加为好友后,你会不会在朋友圈将他们拉黑?9日,华商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60位市民(子女40人,父母20人)。其中17位子女将父母加为微信好友,但他们中有14人将父母拉入黑名单。(8月10日《华商报》)
清官难断家务事,愿不愿意加父母为微信好友,会不会在朋友圈将他们拉黑,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个案选择“是”还是“否”的答案,都是合理的。微信本身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以圈子的形式存在,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人在信息表达时,或多或少反映出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反映出每个人在圈子里的取向。
父母介入子女微信圈子,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子女隐私可能会暴露出来,如大多数子女的理由是,“总觉得怪怪的,好像没有隐私一样。”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越是熟悉的人越不愿意透露的东西,如情感、抱怨之类的,甚至还有低级趣味的内容。空间的交集,反而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也会流露在公众面前,一些只适合在家庭内部讲的话,被放大到一个圈子里,也有可能会给子女带上包袱,如何趋利避害,不但取决于父母的“媒介素养”,也取决于父母关心子女的表达方式。
不难理解更多的子女为何会选择“拉黑”父母,本能的自我保护是人之常情。相反,微信作为检验父母与子女情感联系的试纸,倒是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观念与地位的差别。从父母的角度来讲,他们想介入孩子的微信圈子,还是出于本能的爱护,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也想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鼓励。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介入是管理者的角色,说得不好听就是时刻盯着孩子,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因此,子女潜意识里避开束缚、渴望自由的本能。
这些证明了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附属,爱的名义下有强制与居高临下的味道,亲情中融进了矛盾和不信任的基因,“拉黑”父母便是不信任的基因表达。事实上,即便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有权利而且有必要保持情感空间的距离,避免让不同空间交集对自己产生影响。作为对子女的权利,父母首先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如在微信的问题上,首先是征求子女的意见,而不是“先斩后奏”或者“边斩边奏”。
更何况,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不限于孩子的微信一个渠道,根本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如何进行良性情感沟通,往往是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向微信这个渠道延伸。比如,但凡子女能够容忍父母在微信上沟通的,都是代际间沟通没有障碍,关系十分融洽的。正是因为如此,“拉黑”父母的该反思的不是单纯行为的选择,而是代际间如何善待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比如,是否重视双向的交流,是否注重平等关系下的理性表达,不忽视、不越位,才能保证在渠道的选择上不会产生矛盾。(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