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一佛二菩萨”媲美莫高窟唐塑

04.04.2017  19:18

    原标题:“彩绘一佛二菩萨”媲美莫高窟唐塑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金叶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这组“一佛二菩萨”造像(见右图),佛通高105厘米,水波纹发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面型圆润,双耳垂肩,目光下视,神态凝重安详;菩萨通高160厘米,高髻长发,神态安逸,上身裸露,披巾下垂,腰束锦群,褶纹圆顺流畅,悠闲自若地站立于覆莲座上。面相丰润,身姿自然,温静娴雅,属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作品,与莫高窟唐彩塑菩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完全可以与莫高窟唐塑造像媲美,因为数量比较少,更显得弥足珍贵。

  “一佛二菩萨”造像出自天梯山石窟第3窟。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南50公里张义堡,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而得名。它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梯山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到439年之间开凿,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据《魏书·沮渠蒙逊传》记载,作为十六国时期北凉政权的建立者,沮渠蒙逊是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其对于天文、化学方面的造诣比较深,史称其“雄杰有英略”。在沮渠蒙逊统治时期,北凉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尊崇儒学,保护人才,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戴。

  沮渠蒙逊还信仰佛教,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云集凉州,开凿造像以示虔诚。凉州天梯山石窟便是当时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代表。此窟的开凿,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最多时有僧侣3000多人。北魏灭北凉后,曾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其艺术受到重创,凉州的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今山西大同)外,一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迁往平城的僧侣和工匠后又开凿了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

  由于历代战乱,特别是经历了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之后,天梯山石窟仅存洞窟18个,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1959年由于修建黄羊水库,天梯山面临着被淹的危险,为了保护文物,在经过详细调查、清理、记录、拍照、临摹等工作之后,天梯山石窟的大部分文物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