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职业偶像是“网红”的时候

01.04.2016  09:45

    最近号称“2016年第一网红”的Papi酱因为天使轮估值过亿又轻松拿到超千万投资,将“网红制造”推到了新高度。从芙蓉姐姐、凤姐再到Papi酱,网红逐渐从被围观的奇葩演变成一种职业甚至一项事业。可是,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也想当网红”,你会如何回应呢?这不,最近网上就曝出一位母亲因为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不知该如何是好。

    “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几乎是每个孩子都被问过的问题,最常见的,也是父母们最喜闻乐见的答案不外乎,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等,要是哪个孩子说自己的志向是“扫大街”或者“捡破烂”,那肯定得把父母的鼻子气歪了。因为对父母来说体面又受人尊敬的职业才是所谓“正道儿”。我倒是觉得凡是被孩子的“奇葩”理想吓到的父母都有点儿小题大做。孩子的任何梦想都是基于他们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世界”的理解,与其去纠结他们的选择,不如跟孩子探讨一下选择背后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我就听说过一个孩子的梦想是“捡破烂”。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对环保非常着迷,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他觉得可以从破烂里回收很多资源。每次看到小区里很多人丢弃的东西就觉得很可惜,可是妈妈不让他往回捡,他就在本子上画出如何再利用的点子。

    你看,我们完全不必纠结于孩子梦想的表象,在每一个关于自己未来的想象中,可能已经包含了他的优势、热情和兴趣,这些才是最宝贵的种子。但是很多父母一听到孩子想“捡破烂”就一个头变两个大,只顾着责怪孩子没出息,哪里还会去理解和支持。也难怪这些人长大了以后,被问梦想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大概小时候父母的打压也功不可没。不知道那位想做“网红”的三年级女生是不是也和Papi酱一样有着超强的表演天赋或者也是天生的段子手?比起一味地阻止,父母也许更应该花耐心和时间把孩子的梦想作为探索他们生命地图的线索。

    家长不妨干脆跟孩子一起研究一下“网红”为什么能红,这不仅能拉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网红”作为一种职业也和其他职业一样需要学习、累积和付出。Papi酱本人是中戏研究生毕业并非纯粹业余草根,据说她的每条视频要在不同着装下完整地录制好几遍,每遍NG重来的次数都不确定,然后再经过细致的剪辑把不同景别的镜头拼在一起。不仅如此,为了让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台词的节奏和气息维持在一个状态,声音是后来专门配的。这些工作还没包括每期绞尽脑汁的选题和包袱不断的稿子。

    老话说,“隔行不隔理”,努力是任何职业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我觉得让孩子有一个职业偶像即便是“网红”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如何引导。知道“我的梦想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究竟为它做了些什么?父母与其阻挡不如变成拉拉队和陪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一种从小就需要培养的能力,梦想未必都能实现,但是好习惯能陪孩子一辈子。

    有些孩子想当网红背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需求。比如,也许是因为爱美,也许是求关注,甚至是觉得可以轻松赚钱不用高考上大学。这些需求恰恰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比如有的成绩不佳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也没有朋友,别人已经给他贴了“坏孩子”的标签,而在网络上没人认识他,他可以重新塑造自己,他可以得到认可、欣赏甚至崇拜!

    “网红”的快速成名致富无疑让那些本来就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和乐趣的孩子看到了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貌似靠“颜值”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过上梦想的生活。快速成功的奢望背后,可能是对现状的忍无可忍,学习生活的乏味枯燥。这就好像,不让一个人吃色泽诱人的垃圾食品,又不能把健康食品做得让人垂涎,只是一直把他的头按在碗里或者依靠他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对谁来说都是件难事儿吧。

    孩子的梦想往往并不可怕,让人担心的反而是大人的激烈反应。想当“网红”可能只是孩子表达心声的一种方式,听不出弦外之音,就无法“对症下药”。有些诱惑之所以诱人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真相或者生活中缺乏满足,与其说教劝阻,不如一起走近真相或者让现实不再那么骨感嶙峋。要知道,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一切分歧同时也是彼此沟通和理解的机会。(记者 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