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让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家

26.06.2019  08:54

【核心阅读】

今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此次文物返还,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也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的案例。这12年中,中意两国政府共同秉持保护文物的决心,克服文物数量众多、跨国取证困难、诉讼程序变化等诸多不利因素,坚持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开展合作,最终携手促成这段文物回归佳话。

——《意大利返还中国文物在国博展出》2019年04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 03 版

6月14日12时51分,临洮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谭明强的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动态“北京,我又来了!

当晚22时24分,他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条标题为“飘扬过海接你回家,跋山涉水只为多看你一眼”的链接内容。

是什么让谭明强和赵学智两位记者从千里之外的临洮远赴北京?又是什么让他们不辞辛苦只为多看一眼?这个关键字就是“马家窑”。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是以彩陶发达而著称于世的史前文化。陶器多为红陶或橙黄陶,黑彩为主,兼用红、白彩,纹饰华丽典雅,图案繁缛多变,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也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早在今年5月初,临洮县在获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而其中有一批文物是马家窑文化陶罐的消息后,作为马家窑文化命名地的临洮便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接洽,达成了采访拍摄意愿。6月3日,临洮县融媒体中心派出记者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返还文物中的马家窑文化陶罐。

据悉,国博此次展出的这批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源自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种类丰富多样、保存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纹饰精美、形式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更是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资料。

6月14日,临洮县融媒体中心的公众号推出了由谭明强和赵明智在国博拍摄的马家窑文化陶罐视频,视频向大家讲述了这些文物的漫长“回家”之旅。视频中特别提到,在国博南4号展厅内,按照时间线陈列的700余件文物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代表——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这件文物诞生于遥远的史前时代,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历史。

跟随着记者的拍摄镜头,我们能够看到,一件件精美的马家窑文化陶罐安静地陈列在展柜内,这些无声的文物向每一位参观者传递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管有多远,漂洋过海接你回来;不管有多远,跋山涉水只为多看你一眼。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走来,开启灵智,在这片土地上栖居。高山大河,岁月悠悠,陶罐上的纹饰,归来的文物,即是我们找回自己曾经缺失的皈依……”这段出现在视频最后一幕的文字,既是来自马家窑文化彩陶故乡的深情呼唤,也是每个中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承诺。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完善,在保护文物安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通过执法合作、外交斡旋、谈判协商等方式,成功从英国、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追回5000余件流失文物。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显示,今年国家文物局制定实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方案,健全部门合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加强文物进出境监管,推动扩大享受进口免税待遇的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新成果。

马家窑彩陶文化是中国璀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而这些失而复得的珍贵文物都将伴随着归来时的欢歌再放异彩。

有一种思念,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对故乡永恒的眷恋;有一种归属,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文物对祖国深情的告白。珍贵的文物既是穿越历史长河的见证物,也是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的美好存在,让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国怀抱,才让我们在历史的沉淀中走的更加平稳长远。

照片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人民网甘肃频道综合《人民日报》、国家文物局官网、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临洮县融媒体中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