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荒滩上的创业创新实践
时值仲夏,田野葱绿,正是迎来丰收的季节。甘州区龙渠乡龙首村提灌站南侧的绿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放眼望去,斥资200多万元改造荒滩种植的300亩谷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2座养殖大棚里羊哞鸡叫点缀其中,好一派田园风光。
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坑洼不平、寸草不生的乱石滩;五年前,李忠林的身份和农业也一点不沾边,那时他还是一名承包工程在各地修路的老板。
李忠林是土生土长的龙渠乡龙首村人。1982年,李忠林高中毕业后瞅准商机在甘州区开起了全市最早的汽车装潢门市部,2001年,他开始带领工程队转战全国各地修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每次回乡上坟看到那片荒滩心里就不是个滋味。2011年,他决心改造这片荒滩,加上乡、村干部几番推介,点燃了李忠林一直压在心底的转型创业火苗。
李忠林拿出多年经商修路积累的200多万元钱,动用自家工程队的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将荒坡平整成农田,投入资金30多万元拉运优质土壤,在300亩的乱石滩上填起了平均高度达50多公分的土层,把“薄田”变成了“沃土”。在乡、村政府大力支持下,架设输水管道引来龙洞干渠的水,从龙首提灌站接通了电,栽植7000多株防风林,建起12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养鸡600多只、养羊250多只,并精心挑选品种种下了300亩订单甜菜,当年甜菜获利10多万元,养殖获利20多万元。
“一下子管理几百亩土地,既兴奋又忐忑,担心如果种不好、效益小,投下的钱打了水漂不说,还会被乡亲们笑话。可是没有想到,相关部门和签单企业比我还操心,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该防虫,技术人员都会上门指导,还给我免费提供农膜,加上机械化程度高,种几百亩土地竟然轻轻松松的。”李忠林笑着说。
“在种地方面,我连普通农民都不如,但我就是敢大胆尝试。乡亲们都说200多万身家投进去改造荒滩种地,啥时候才能回本,不知道我到底图个啥,但我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国家关注‘三农’问题,老百姓关心食品健康,路有修完的时候,农业可是座‘金矿’,我觉得投资农业的方向是正确的,以后当农民是个有前途的职业。”李忠林直言。
李忠林的敢大胆尝试,还体现在他懂得跟随市场行情调整种植结构,种地5年,品种随市而变,2011年到2013年种了3年订单甜菜,总共获利30多万,2014年甜菜市场价格下滑,制种葵花行情看涨,又改种制种葵花和菊苣。今年,李忠林多方考察后,了解到谷子种植投入少,成本低,产出效益明显,尤其是甄斌的金花寨小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青睐,价格直线上升,于是他又跟着甘州区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甄彬种谷子。
在调整中求变,要的是效益。“1亩地收谷子400至500公斤,每公斤按3.6元算,加上回收谷草的收入,赚个2300多元没问题,这300亩谷子地刨去成本,我能赚25万。”李忠林说。
但转型农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14年他调整结构种制种葵花,并和酒泉一家企业签定订单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出售,酒泉公司单方面毁单,赔了10多万;暴雨引发洪水淹死了300多只鸡、羊,冲毁了40多亩菊苣地,损失了10多万。但这并没有影响李忠林继续投身农业的信心。李忠林说:“自然灾害不是年年有,种地存在一定风险,损失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一定要和有资质的企业签订单,品种上肯定要考虑抗倒伏品种,农机配套的问题也要和政府积极协商解决。”
绿野种养殖基地的建设还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农忙高峰期基地用工量达到100人左右,人均日工资在100元以上,农民出了宅门进基地,在家附近就可以轻松就业。
现在李忠林停掉了工程队,专心投身现代农业,尽管收回200万的投入还需要时间,但李忠林坚定地认为转型农业确实逢时。下一步他在筹划新动作:扩大养殖规模,养1000只羊,利用基地周围的山坡散养生态鸡,再种上5、6亩果树,修建几间客房,把这里发展成农家乐园,供游客采摘品尝、休闲度假。创业创新的舞台上,李忠林热情勃发,希望的田野也必将潜力无限!(来源:甘肃张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