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第五届绿洲论坛专题研讨会专家观点拾萃
原标题:借力高端智慧建设生态张掖
——第五届绿洲论坛专题研讨会专家观点拾萃
中国甘肃网8月27日讯 据张掖日报报道(记者 王晶晶)8月15日至17日,第五届绿洲论坛在张掖市隆重举行。期间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绿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会和“丝路文化弘扬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绿洲生态经济发展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张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暨沙产业理论与实践”、“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提升战略研讨会”4场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各抒己见,发表了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报记者记录整理了有关专家观点,与读者共享。
甘肃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王俊莲众所周知,文化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已经证明,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在全社会构建一种良性的发展秩序,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是这样一个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关乎民生基本权益的管理与创新的平台。
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创意经济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的今天,公共文化事业不再只是简单的公共消费品,而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直接的经营要素。
2013年,张掖市以其深厚浓郁的文化积淀与文化特色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在之后的建设实践中,借力建立覆盖全社会、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与机制创新,张掖文化建设的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势必创新驱动,凝结先行。
安徽省蚌埠市文物管理处赵兰会张掖坐落在丝绸之路“黄金通道”上,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祁连侧秀,黑河北注,地质奇观摄人魂魄,湿地水乡媲美江南,拥有“金张掖”的美誉。同时,张掖也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此次没有遗产点直接侧身世界文化遗产地,但古迹胜景缀满丝绸路网,不影响借势世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触须与甘肃全省、与西北五省、与全国、与中西亚、与全球的神经系统相联通,共发展。
天时地利皆眷顾着金张掖,这是张掖借势发展绿洲生态经济的绝佳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那挑战就是“人和”,即张掖市今天人们的生产建设活动怎样与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和谐的、朝阳的、永续的统一起来。
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怒云林业具有多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至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张掖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生态产业机会多,引进企业潜力大。市委、市政府要牵头,林业、农业、发改、财政系统共同研究,摸清全市绿色业碳汇家底,国有林场、造林企业、农户积极参与开展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森林采伐、可持续草地管理等林农碳汇交易项目,为国家碳排放交易提供高质量的碳汇产品,为今后张掖市乃至全省碳减排提前做好准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张掖,实现生态经济永续发展。
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院汪旭张掖历史悠久,历史上这里曾是国都、省会、军镇和州、郡、府、县的治所,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军事重镇。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在公元609年曾召集27国君主使臣召开万国博览会于张掖。张掖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探讨和研究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把张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外向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华国信高级经济师孙秉南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为地处传统“丝路”要道的陕西、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放眼未来,西部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崛起的过程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获得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