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述

27.08.2015  15:20
    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市委办抓总,市科技局牵头,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委、统计局、市委党校共同组成调研组,对六县区及市直35个部门、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特别是中共张掖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张掖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之后,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升温提速的势头,创新驱动已成为全市发展的主旋律。

政策环境。 按照市委、市政府新的部署,市县两级切实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创新工作做为全市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创新驱动做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将创新创业做为落实工作的“重要措施”的共识逐步凝聚。多渠道支持科技创新,多途径研发创新成果,多层次推进成果转化,多方位培育新型产业的创新创业氛围正在形成。

人才队伍。 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2659名,其中:研究生学历270人、大学本科学历12557人、大专学历7816人、其他学历2016人;高级职称2358人,中级职称9333人,初级8245人,其他2723人;按行业划分:工业96人,农业1552人,教育14552人,医疗卫生4346人,文化472人,旅游325人,其他1316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3500人,比“十一五”末增长6%,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有776人,同比增长103.1%。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达37人。

知识产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占到62%,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的占到21%,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5%和140%。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知晓率从2000年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近两年,以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企业研发申请专利635件,授权专利220件,年均增长6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市州之一,其中申请PCT(美国、欧洲)专利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1件,专利密度位居全省第四。专利侵权案件、专利假冒案件的立案、处理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转化运用。 争取科技项目经费逐年增长,2014年突破了20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十二五”以来,全市共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资金6400多万元,是“十一五”的近1倍。其中,组织企业实施科技项目77项、支持科技资金4500多万元,占比70.3%,市级财政投入科技项目资金400多万元,支持企业实施科技项目30项。支持43家企业争取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获得国家无偿资助2900多万元,带动企业投入1.92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全市登记技术服务类合同66项,成交金额11.09亿元,同比增长36.45%,总量及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三位。

科技合作。 在人才培养引进、科研基地建设、产学研项目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等方面有明显进展。市政府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科技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科技合作关系的占到40%以上,通过企业资本与科研成果的对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实现了合作共赢。近年来,共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100多项,组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60多项,带动企业投入6200多万元,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100多项。

高新技术。 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甘肃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甘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6.4%增长到11.1%。市县两级在土地、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全市R&D经费从“十一五”末的2124.3万元、占GDP比重0.1%,提高到1.77亿元、占GDP比重0.527%。其中,规模上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53亿元,占全市R&D经费的86.44%,同比增长159%,企业自筹资金占93.09%,政府支持资金占5.53%。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6家。

创新体系。 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先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全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6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0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支持张掖工业园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到8万多平米,入孵小微企业33家。建成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全市已建成重点电商平台10家,张掖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

(二)

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人才结构失衡 。我市创新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工业经济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目前,我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中教育、医疗卫生系统近20000人,占比高达88%,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相对不足,企业创新人才尤为缺乏,在工业研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占比不足2%,直接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创新要素分散。 我市创新基础差、底子薄,缺乏能够引领和支撑创新的大院所、大群体;创新网络、科研设施、平台条件不够完善;新型战略产业,如新型工业、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等领域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研发投入强度不够,作为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市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3年仅为0.527%,依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4%;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0.3和1.1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融资手段单一。 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服务能力不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机制还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和条件,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县区落实进展缓慢。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融资机构为规避风险,倾向于支持规模大、基础好、效益明显的大企业,初创型、规模小、创新型企业贷款十分困难,融资难成为阻碍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机制创新滞后。 具有科技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间配合联动不够,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由若干部门多渠道配置,造成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和区域分散的状况。科研机构缺乏整合优化,存在管理分散、行业分割、实力不均、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同系统、部门和单位对科技资源实行封闭管理,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集成优势。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因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企业承载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缺乏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长期、有效、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尚未确立。

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发达省区经济发展已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且因要素集聚不够、投资总量偏小,二者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有限,而创新驱动在我市尚处学习认识、起步开局阶段,这也是我市科技贡献水平低于发达地区的主因之一。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太难,不能创新的问题在我市依然突出。

(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形势和好机遇,同时也面临如何有效落实、如何积极推动、如何加快发展的紧迫任务和严峻挑战。2015年,中央出台8号文件,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省上将出台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的7个方面19项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二”总体部署和“六六”发展战略,为全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我们建议:在全市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提升计划,确立“聚合要素、培育主体、融合合作、营造环境”的科技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双创示范”机遇,突出一个强化,抓好四个重点,落实五大任务,实现五个提高。一个强化就是:进一步营造以科技为核心的全社会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强化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创新、支撑、引领功能。四个重点就是:以改革为重点,提升科技活力;以要素聚合为重点,提升科技能力;以科技经济结合为重点,提升科技支撑力;以机制创新为重点,提升科技保障力。五大任务就是:打造国家、省级、市级三大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园区、基地、产业三大科技要素组装;完善合作、投入、资源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机制三项科技成果应用;开展全产业链、循环模式、新型业态三项前瞻研究。五个提高就是: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倍增”效应。